習近平總書記對延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對延安人民的關愛、對延安發展建設的關心,一直鼓舞著延安兒女建設圣地延安、生態延安、幸福延安的信心和決心。
五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陜西考察調研,這讓十多天后召開的延安兩會,被賦予了一層“特殊的意義”。5月6日,延安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隆重開幕,如何以延安精神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政協委員們帶著提案“有備而來”。
視頻:開幕日一分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楊澤委員:
將延安旅游市場的亮點轉換為強有力賣點
近年來,延安紅色旅游高歌猛進,旅游人次逐年攀升。延安旅游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澤認為,即便如此,延安旅游業也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
楊澤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產品結構單一,來延游客人均消費只有西安的三分之一、不到中東部旅游發達城市的五分之一。旅游人次與旅游經濟收入“剪刀差”越來越大,旅游對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不明顯,對延安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
“2019年全國十大紅色旅游城市的關注度,延安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位。”楊澤說,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排名也很靠前,但這些亮點沒有變成賣點。楊澤分析,舊址景區全程免票,黃帝陵、壺口景區也基本上還是門票經濟,引領帶動作用相對有限。現有景區都還處于觀光型階段,互動參與型、沉浸體驗型產品短缺,留不住游客;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紀念品良莠不齊,與游客需求契合度不高。景區游客井噴,酒店入住率卻不高。由于多方面原因,旅游企業有想法,但落地難度大。楊澤說,西延高鐵即將啟動建設,延安至西安的時間將縮短至50分鐘,如不提高過夜游客的比重,就難以把游客流量變成經濟產量。
楊澤委員建議,可以寶塔山燈光秀為時間起點,以寶塔山游客中心和體育場為游客主要聚集區域,在南門坡廣場至市場溝南川河兩岸布局紅色文化特色的夜經濟主會場。沿寶塔山、清涼山、杜公祠、萬花山景區及紀念館沿線建設夜游經濟帶,以“夜延安”提高延安過夜游客比率。
此外,要適當改變“一孔窯洞、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盞煤油燈、一個講解員”的展示方式,以5G信息傳輸技術為基礎,把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融合現實,和物聯網、區塊鏈等高科技廣泛充分地植入旅游運營體系,由市委、市政府統籌協調,由延安旅游集團牽手國際頂級團隊打造全新傳播體系,開啟延安紅色旅游沉浸式體驗新時代。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脫貧攻堅情況時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師淑麗委員:
不再讓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4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帶著殷殷深情來到陜西,實地調研了陜西脫貧攻堅的工作時效,并對陜西高質量發展提出五項扎實具體的要求。延安作為革命老區,一直是總書記牽掛的重心。
如何使老區人民如期完成脫貧工作,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身處基層一線,吳起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師淑麗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們吳起有1萬多建檔立卡戶,要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必須以文化鑄魂、助推鄉村振興。”師淑麗委員說,在日常走訪入戶中,她發現了一些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師淑麗說,“魂”就是如何解放思想,激發貧困戶脫貧的自身動力。除了學習產業技能,潤物無聲的文化振興,必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鑄魂工程,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養。
然而,在農村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由于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不夠,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硬件維護、更新無法得到滿足,存在設施陳舊、老化,其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使農村圖書館、文化站等場地使用流于形式,造成了資源浪費。此外,鄉鎮文化工作人員存在著觀念相對落后、知識結構陳舊等問題。很多民間藝人也紛紛改行,人才隊伍的流失以及后備人才隊伍的不足,造成了文化振興主體的缺失。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不充分,文旅融合不深,文旅產業推進緩慢。
師淑麗委員建議,重視和加強基層文化站的建設,并保證其日常工作和活動經費,對現有的鎮、街綜合文體中心、村(社區)綜合文化中心、圖書館、文化館、活動室、文體廣場、戲樓戲臺等文化設施,進行添置、補充、更新,更好地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為鄉村文化注入活力。在農村大力扶持組建藝術隊,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同時,鼓勵退休老教師、老干部等知識群體“告老還鄉”,讓其成為鄉村文化建設一支新增的鄉賢力量,引領農村社會新風尚。科學定位紅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態旅游方向和路徑,完善縣鎮村全域旅游體系。
習近平在陜西考察時指出:“我更關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夠穩定下來,是不是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共產黨人辦事是求真務實的 ,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白東海委員:
延伸蘋果產業鏈 加強蘋果后整理
“目前,咱們(蘋果)種植面積380萬畝,總產量達300萬噸。”作為延安人,延安皓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白東海提及延安蘋果,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在蘋果深加工工作中,白東海也發現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蘋果是延安的主導產業。白東海認為,目前延安蘋果主要以銷售鮮果為主,附加值比較低,非商品果銷售十分困難,減少了果農的收入,也降低了果農的積極性。“以我們企業為例,我們企業從2018年開始圍繞著非商品果深加工的項目研發,并生產了蘋果系列產品。”白東海說,他所在的企業出品的有果汁飲料、蘋果酵素果凍、蘋果酒、果丹皮等產品,實際上蘋果可以深加工的產品還有很多,企業還在不斷研發中,市場前景廣闊。他建議,應從企業方面出發,要做好蘋果產業鏈的開發。
在調研中,白東海發現,延安中小學校把果汁列入蛋奶工程行列,但沒有一家本土蘋果飲料企業產品入駐。他認為,為扶持本土品牌,政府可以在同等品質和要求的前提下,在采購計劃中應優先考慮本土企業的產品,大力扶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本地企業,利用戶外廣告、融媒體平臺,加大宣傳本土企業的涉農產品,使之成為當地名牌。
涉農企業資金困難是普遍問題。白東海所在企業生產的“一顆蘋果”飲料,要求在掛果前給原汁生產企業打款,所需資金量相當大。他建議政府對涉農企業給予低息貸款或貼息貸款等方面的扶持,通過政府和企業的通力合作,使得延安蘋果企業發展壯大,做實蘋果后整理工作,助力脫貧攻堅戰。
各界導報記者陳雪文/圖
視頻:各界導報 馬卓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