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月奮戰,新冠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在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同時,公共安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也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調研組在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召開座談會,交流意見。
為進一步推動安康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安全防護能力。5月21日至28日,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唐紋帶領部分市政協常委、委員,深入漢濱區、白河縣、旬陽縣、紫陽縣的疾控中心、城區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開展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專題調研,詳細了解基層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面對面座談聽取意見建議,為推動安康市公衛事業發展獻良策。
調研組在白河縣茅坪鎮中心衛生院了解醫療智慧服務。
中醫藥應融入公共衛生防控體系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這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描述瘟疫的特征。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先后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在此次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安康市26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治愈,中醫藥全程參與其中,在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成效突出,我們更應該重視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市政協委員郭圣杰表示。
調研中發現,縣區醫院的中醫館、鄉鎮衛生院的中醫理療、村衛生室的中草藥,因副作用小、性價比高,都極受民眾“偏愛”。從經營上看,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收支結構占比也越來越大。如紫陽縣金竹村衛生室,由于離縣鎮醫院較遠,村民們有些尋常的病痛,更愿意到村衛生室就醫問診。村醫謝易平表示:“我這中西醫都有,離得又近,還不用排隊,每個月僅中藥處方能開到3000—4000元,對于村衛生室來說效益良好。”
郭圣杰委員認為,中醫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這與現在的公共衛生防控理念是一致的,應吸取此次疫情防控經驗,將中醫藥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體系,提高安康市公共衛生安全防護能力。同時依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健康陜西行動的實施意見》,完善中醫藥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實現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深化中醫藥特色技術方法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領域及重點人群中的推廣應用。
調研組在紫陽縣金竹村查看基層衛生事業建設情況。
加強公共衛生防控“基礎”建設
沒有符合標準的傳染病病區和傳染病門診,設施不全,人才待遇低、招不來、留不住、老齡化、斷層化......這是調研中聽到最多的難題與不足。安康縣區大多“山水環繞”,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部分醫院在完善區域劃分、科室建設時面臨“擴建”難題。
“縣醫院因地形原因,院區通道相對狹窄,存在急救安全隱患和消防安全隱患,且沒有合適建設標準發熱門診的地方。”市政協委員、旬陽縣醫院院長吳建鐘坦言,“院區周圍拆遷、擴建范圍有限,且難度較大,部分科室遷建可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對于此類問題,委員們表示,公共衛生事業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各級政府應加強統籌協調,保障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衛生事業向前發展。
此外,醫療機構之間、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缺乏互通、整合也是此次疫情暴露的短處之一。在4月20日國家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基建項目成為新一輪投資亮點。其中包括將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升級等。對此委員們紛紛表示,應充分利用國家“新基建”項目機遇,推進安康市公共衛生大數據建設,實現疫情風險研判和預警功能。
關于人才編制、引進難等問題,周玲、茹甫毅、孫啟長委員認為,開展新一輪公共衛生防控體系人員編制核定工作,取消高級職稱聘用比例,最大程度釋放事業發展空間;同時建立特殊行業崗位津貼和有效激勵機制,填補編制空白,穩定非編制人員隊伍;建立流動人才儲備庫,平時做好應急培訓,特殊時期作以補充;與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各縣政府扶持,培養定向人才,形成良性人才輸入循環。
調研組在旬陽縣醫院調研公共衛生建設。
做好“預防”工作是一種能力
“推動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不能只盯著‘人、財、物’的投入,時代不停變化,這種建設永遠在路上,是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市政協教文衛體委主任張德林認為,做好預防工作也是一種能力體現,提前做好多種應急預案,應對不同程度的疫情防控。
“要用數據反推,當疫情爆發,以感染人數與總人數的不同比例,作出不同的反應方案,預估需要醫護人員數、物資儲備數等,化被動為主動。”張德林建議到。
市衛健委副主任劉芳霞在調研中發現,個別醫療機構的預檢分診制度建設短板仍未完善。他表示:“預檢分診是一種機制,不是簡單的分通道、搭棚子,該完善的完善、該堅持地堅持,尤其是基層必須提高重視,把預檢分診機制常態化,當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哨兵。”
此外,他還建議,抓好常態化環境衛生治理工作也是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重要方面,疫情提高了人們對環境衛生、自身防護的意識,應趁此“東風”,繼續加強預防知識普及,注重衛生健康,將“家庭急救包”納入常態化的物資配備,做好疾病預防。(來昌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