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謝昊天)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
漢中市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大慶認為,2019年全市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752個,投入資金4.54億元,而文化扶貧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文化產業建設規劃中也缺少農村文化產業,文化扶貧手段單一。針對這些問題,李大慶今年重點撰寫了《加大文化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開拓農民增收致富新路》的提案。
李大慶建議,加大文化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以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脫貧致富。特別是針對當地文化產業特色資源制定規劃,精心進行專業指導,實施文化惠民措施,把發展傳統工藝品作為文化富民項目來抓,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南鄭區黃官鎮的藤編工藝是漢中特色的民間工藝產品,多年來,非遺傳承人陳良順積極實踐,努力把家庭傳統手工藝轉化為文化產業,極帶領村民1200余人從事藤編、竹編、棕編、扇編手工產業,留守老人、婦女利用農事之余從事藤編,少則年收入三、四千元,多則年收入萬余元,人均純收入達5000余元,2019年年產值達到5千萬元,使600多戶村民實現脫貧致富。”李大慶告訴記者,要不斷豐富文化扶貧手段,開拓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形成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就是實施文化扶貧的重要手段,也是精準扶貧在方式、方法上的一大創新。
李大慶建議文化主管部門也要給予更多政策支持,發揮文化的力量,有效引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讓文化扶貧、文化惠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新農村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