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孫高菊
“只有群眾說好,這件事才算成功了。”
老舊小區改造正如火如荼,在停車位增加、綠化面積加大、健身設備完善等“面貌”改造同時,還有哪些群眾訴求需要解決?
5月19日至26日,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和專家先后在寶雞、商洛、西安的9個縣(區)16個老舊小區開展調研,緊盯改造中的痛點、難點、堵點,直面群眾關切。
往日的臟亂差被眼前的干凈整潔取代,改造后的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寶雞市陳倉區中街小區,愜意的午后時光,86歲的康志杰老人喜歡跟老伙計們圍坐一起玩棋牌。他由衷感慨:“小區環境改好了,生活幸福感也提升了。”
但是,防盜網該不該拆?電梯要不要裝?管網如何改造?調研組發現,改造工程設定效果與居民自身期望值不相符,也使得一些具體項目的群眾滿意度并不高。
“老舊小區改造根本上是一項惠民政策,因此要根據民意先做可行性分析。”省政協常委、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認為,老舊小區改造不是“面子”工程,要真正著眼于群眾所需,服務于群眾所急,把錢花到點子上。“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載體,老舊小區改造還要留住根、留住文化、留住城市的煙火氣,留住我們的記憶。”
唱好“大合唱”才能建好“新”家園。省政協委員、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院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濤建議,應充分調動小區群眾積極性,建立居民參與改造的共商、共謀、共建、共享機制,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鼓勵支持已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兩代表一委員”參與業委會工作,在具體改造過程中發揮組織協調溝通作用。
“還可以邀請群眾代表參與提升改造,樹立人人都能履行責任和義務的意識。”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寶雞市委會主委車爽對張濤委員的見解表示贊同。
省政協委員、陜西西鳳酒廠集團公司總裁張力建議,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應有科學的時間表,將質量放在首位,適當放慢步調,更精準地了解居民期盼,保證小區改造后有更長存續年限。
受邀參與此次調研的陳昌宏是西北工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西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老舊小區改造專家委員。他認為,與居民面對面接觸的部分基層干部,首先要吃透相關政策,這樣在與居民溝通時就可以避免出現偏差,化解矛盾,推進進度。“室內管網改造、電梯改造等具體問題涉及到部分群眾切身利益,哪些項目需自籌費用、哪些有國家財政補貼,哪些還得引入社會資本,這些疑問需要基層干部跟群眾做好更深入的溝通。”陳昌宏說。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講師楊光炤看來,要避免把老舊小區改造變成“撒胡椒面”工程,應引入社區規劃師,通過專業人才搭建政府、居民、設計師和施工方之間的溝通橋梁。這不僅能夠起到下情上達的作用,還可以為設計師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啟發,監督工程項目實效,真正實現“一區一策”“一樓一策”。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