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實習記者 寇靜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話題持續升溫,“養老”二字成了政協委員提案里的“熱詞”。在6月3日至4日召開的商洛市政協四屆四次會議上,多件提案關注養老服務發展,涉及加快建設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城鄉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發展養老養生產業,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等內容。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2019年初,商洛市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稱號,這是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商洛市政協委員、市交通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三民認為,應充分利用這塊“國字號”招牌,變生態氣候資源為經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養老養生產業,打造“現代康養之都”,加快建設“創新商洛、美麗商洛、幸福商洛”。
對此,朱三民建議,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規劃管理平臺,打造分層分級邏輯統一的智能規劃網絡,實現“項目云集、資源聚集、智力富集”;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設計康養類大項目、好項目,開拓中高端養老養生市場,立足商洛,面向西安都市圈,輻射周邊省份;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吸引一批專家團隊,建設一批招商載體,打造一批招商平臺;利用“互聯網+”、遠程醫療等技術手段,挖掘秦嶺中醫藥資源,融合傳統中醫藥保健養生理念和現代生命科學,打造行業領先、全國一流的養生養老品牌。
針對目前商洛市社會化養老資源不足的現狀,商洛市政協委員、鎮安縣政協主席陳正斌與其他6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適用性優惠政策,加大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在資金、土地等方面的保障和扶持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鼓勵更多社會資源投入老年人福利機構建設中。同時,合理規劃布局養老機構,完善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運營的獎勵辦法等,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列入城市社區配套用房,農村社區要積極利用閑置的廠房、校舍、村(居)辦公樓等設施資源,合理改造后用于居家養老服務。
商洛市政協委員、市婦聯二級調研員閆莉娜認為,目前,有不少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失智、殘疾、獨居、高齡老人,面臨諸多生活難題,需要滿足他們就近就地養老需求。她建議,開展養老機構運營調查,摸清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基本情況、盈虧狀況、收入來源、成本構成;科學規劃具有日間照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建立居家養老巡視探訪服務制度,通過電話問候、上門巡訪等形式,了解老人所思所想,掌握老人服務需求,精準做好供需對接。
農工黨商洛市委會調研發現,目前商洛市養老金待遇水平較低,財政資金補貼壓力大,續費擴面工作難度增加,政策機制亟待健全完善。對此,農工黨商洛市委會提案建議,進一步擴大特殊群體養老保險政府代繳范圍,落實好特別困難群體參保補助政策,將符合條件人員及時納入政府代繳范圍。同時,還應加強各級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提升窗口服務水平,優化服務流程,簡化辦事環節;加強金融管控平臺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五個不出村”工作模式,促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再上新臺階。
商洛市政協委員、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婦代會主任余英花認為,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九九”“三八”“六一”人員居多,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生活無來源,家中無照料,寂寞孤獨等心理問題與安全隱患讓人憂心。她建議,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村老人信息臺賬,各類慈善機構和社會志愿者針對農村貧困老人的資助和服務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設立救助幫扶熱線電話,鼓勵村衛生室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建立基層黨員干部義務探訪、結對幫扶制度,弘揚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