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杰(左一)隨調研組在白河縣茅坪鎮衛生院檢查指導遠程醫療平臺建設工作 來昌榮攝
□來昌榮 王超
安康屬秦巴山區,歷史上一直是深度貧困地區,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非常有限。如何發揮“醫聯體”和遠程診療作用,讓基層醫護人員和百姓真正得到實惠,這是安康市政協委員、市中醫院原黨委書記郭圣杰多年來一直推動的大事。
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下去
“2015年2月13日,我們醫院與漢濱區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組建了全市首個‘醫聯體’先行試水。”說起“醫聯體”建設,郭圣杰對這一天的記憶格外清晰。
五年來,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已發展成為以市中醫院為中心,上級醫院為支撐,15家縣區醫院為骨干,57家鎮社區醫院和9家民營醫院為基礎的分級醫療體系。通過重點科室幫建、人才培訓、業務講座、查房指導、手術示教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發揮技術輻射作用,提升基層醫療單位的能力。
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共開展學術講座74場次,到成員單位開展專題培訓及業務交流36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四進”活動155場次,惠及群眾近3萬人,免費發放藥品價值7萬余元,接收基層轉診病人3177人,向基層醫院回轉696人,借助市中醫院培訓基地平臺,免費接收醫聯體成員單位進修人員69人。
讓百姓在家能接受專家診療
“醫院的遠程診療平時使用情況如何?在實際運行上還有什么問題?”每當到基層醫院調研考察時,郭圣杰都會特意詢問相關運行情況,“既然搭建了這個系統平臺,就必須讓它發揮作用,讓百姓足不出戶也能接受專家診療。同時也緩解了市級醫院門診壓力,提高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郭圣杰說。
2016年3月,郭圣杰牽頭組織與大連心醫國際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建立了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程醫療平臺。同年9月,安康市衛健委將市中醫院作為區域遠程診療中心,建成了全市遠程會診中心、影像會診中心、心電會診中心、遠程醫療門診,打造了“國家省市縣鎮村六級一體化”分級診療網絡,目前覆蓋189家醫療單位,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醫院實施、第三方服務”的安康市遠程醫療 模式,真正實現了把專家“請”到家門口,進一步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安康市中醫醫院心醫國際遠程醫療平臺、云PACS平臺、心電網絡三大遠程平臺總共完成會診10萬余例。通過遠程醫療,每年減少群眾看病過程中的差旅、住宿等非醫療支出約400余萬元。
建言獻策助推醫療事業發展
郭圣杰經常深入基層調研,聚焦基層最關心最急迫的問題,認真履行委員職責,先后提交《關于將遠程會診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報銷范圍的提案》《關于進一步促進安康市中醫藥發展的提案》等多件提案,被政府相關部門采納。
2016年11月,安康市衛計局聯合安康市物價局下發《關于規范遠程會診服務項目收費價格的通知》,規范遠程會診服務收費標準。2018年7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明確遠程會診服務及項目收費指導價格》,結合前期運行存在的問題,對收費價格進一步明確和細化。2018年8月,安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關于將遠程會診服務項目納入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助范圍的通知》,標志著遠程醫療正式突破政策瓶頸進入新農合報銷范圍,患者遠程會診的經濟負擔進一步降低,遠程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盡心盡力狠抓包村扶貧工作
安康市中醫院于2014年初開始幫扶白河縣卡子鎮倉房村脫貧攻堅工作,郭圣杰作為醫院原黨委主要領導,始終將包村扶貧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實抓細。他多次帶隊到村上調研,組織制定精準脫貧工作規劃,按照“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確立“一主兩輔一特”的產業結構,即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種植業、養殖業為輔助,養蜂為特色產業的產業扶貧發展新路子。此外,利用閑置土地,首創“我在倉房有塊地”活動,讓幫扶干部認領土地,督促貧困戶開展蔬菜種植,幫扶干部幫忙銷售,自2018年以來累計幫助該村銷售農產品7萬余斤。
郭圣杰充分利用行業優勢,帶頭幫助該村開展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開通了全省首家村級遠程會診平臺,倉房村的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級醫院專家“面對面”的診療服務。他還多方協調資金,為衛生室捐贈德福健康管理機等價值43萬元的醫療設備,先后4次組織專家入村開展義診活動,免費發放常用藥品價值2萬余元。去年,該村順利實現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42%。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