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紅軍 記者 韓永國
“面對經濟發展壓力,咸陽只有善于積勢蓄勢謀勢,精于識變求變應變,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才能夠科學駕馭變化,實現變中求進快發展。”7月30日,咸陽市委書記岳亮在“穩增長促發展”政協常委會議上的一席話,打開了與會委員建言資政的“話匣子”。
“經濟發展壓力大,不能把責任一股腦推給‘疫情’。而是要立足咸陽實際,認真分析找根源,對癥下藥議措施。”咸陽市政協委員馮麥成在會上說。
咸陽是老工業城市,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傳統產業“量大勢弱”,新興產業“勢強力弱”,創新程度較低,內生動力不足。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委員建言:堅持“育新”“提舊”兩手抓,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特色產業“強筋壯骨”“多元支撐”。建議對能源、化工、建材等“吃飯”產業、“看家”產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提升,通過“研磨”技術、“嫁接”智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用環境倒逼升級,做強做優重點產業集群,堅決淘汰過剩落后產能,實施“騰籠換鳥”促發展。
城市發展定位有待完善,目標需要進一步明晰,建議對城市發展格局和產業結構進行大調整。部分委員表示,咸陽市緊鄰西安市,區位優勢明顯,要立足咸陽市實際情況,避免“城市企業化”,做大做強“綠色城市”。要突出“大秦之都、產城融合、渭水之濱”的大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組團的發展定位,精心打造生態走廊,做實做優第三產業,實現“宜居城市+高水平產業配套”雙輪驅動。要加快“公園城市”建設,做好“渭水貫都”文章,高起點規劃大西安渭河生態文化景觀帶,打造“城市會客廳”,特別是要以“秦文化”為載體,彰顯秦風、秦韻、秦文化特色,加強古城保護,做好舊城改造,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和“幸福指數”。
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當前發展存在諸多瓶頸和短板:部分行業市場準入門檻較高、企業科技研發能力不強、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對此,部分委員建議:要降低準入門檻,完善政策制度,壓縮非公經濟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議政府統籌協調,定期召開政府部門、非公企業、企業協會等三方議事會,及時掌握企業訴求,“點對點”對接服務。要因地制宜發展“地攤經濟”,不搞“一刀切”,不求“一窩蜂”,堅持“引導服務+柔性執法”發展理念,引導“地攤經濟”商家規范經營,主動幫助地攤商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助推“地攤經濟”有序發展,疏通市場“微循環”,恢復城市“煙火氣”。
“議政氣氛熱烈,意見中肯,31份有見地的委員發言,提出16個方面存在的56個問題,匯聚了201條操作性強的應對措施,這是咸陽市政協歷時兩個月,緊扣‘六穩’‘六保’工作,圍繞‘穩增長促發展’主題開展的常委會議協商議政成果,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咸陽市政協主席汪文展說。
在聽取委員發言后,與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委員建言有“干貨”、獻策接地氣,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盡快合理吸收,使意見建議真正落地開花。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