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經濟總量已躍居全國第14位,人均GDP位居全國第12位,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幾年都排全國第27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同時,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全產業鏈條尚未形成。”8月31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圍繞“科學編制我省‘十四五’規劃,加快追趕超越進程”議題,省政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率先發言。
程建國認為,提高農民收入要從謀劃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著手,他建議要認真梳理我省農業資源,發揮發展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推動科技和產業的緊密化結合,通過全鏈條發展帶動我省農業加快發展。
“我省的‘三農’問題確實突出。”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認為,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但通過深入調研,他發現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江浙地區還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依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機制和政策,讓市場在農業要素配置過程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其實,包括蘋果產業技術在內,我省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試驗站,但農民卻學不走技術。”究其原因,霍學喜表示,農科技實驗站是依托片區、甚至企業力量整合集成,但由于部分地區土地規模小、碎片化嚴重,對一些先進的技術產生了擠出效應,導致推動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受限。為此,他建議加快推進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優化體制改革,優化機制創新,優化政策整合,推進和激發三農領域的界別活力和積極性。
此外,霍學喜還十分關注職業農民培養問題。“實際上,職業農民的培養比產業工人的培養還要復雜。”霍學喜表示,在一些發達國家,一名合格的職業農民需要通過近十年專業的培養,但在我國尚缺乏職業農民的科學培養模式。“通過調查發現,我省果農的平均年齡是56.8歲,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也間接影響職業農民的培養。”為此,霍學喜建議在我省在“十四五”規劃中加入職業農民科學培養規劃,使職業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致富帶頭人、科技帶頭人,促使勞動者從傳統向現代轉變。
“要提升農業發展品質,多借用信息技術吸引城里的年輕人關注。”省政協常委、省工商聯副會長劉勇表示,城鄉一體化后,農村人口雖然逐漸減少,但傳統村落卻更應該受到保護。“每一個村莊都有歷史和文化,我們能不能把一個縣、幾個村作為發展重點,加大保護投入力度,依托當地人文資源,形成獨特的休閑農業模式。”劉勇建議。
委員們表示,要以“十四五”規劃為契機,聚力聚焦“三農”轉型發展,充分發揮我省農業科技優勢,促進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我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 趙婧 實習記者 劉凡銆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