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地方音樂是陜西重要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也是陜西人的重要精神文化載體,在全國影響較大,尤其是陜北民歌、安塞腰鼓、秦腔、華陰老腔等每每能在國家級平臺上得到充分展示,獲得了諸多榮譽,產生了廣泛影響,彰顯了陜西地方音樂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豐富社會內涵、深刻政治思想和濃郁人文精神。 鄧萌說,由于缺乏" />
記者 杜靜波 攝
9月28日,陜西省政協召開省十二屆政協第二十六次月度協商座談會,會上,陜西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鄧萌分析了陜西地方音樂傳承與保護上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
陜西地方音樂是陜西重要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也是陜西人的重要精神文化載體,在全國影響較大,尤其是陜北民歌、安塞腰鼓、秦腔、華陰老腔等每每能在國家級平臺上得到充分展示,獲得了諸多榮譽,產生了廣泛影響,彰顯了陜西地方音樂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豐富社會內涵、深刻政治思想和濃郁人文精神。
鄧萌說,由于缺乏具有戰略性、長期性、科學性、合理性的整體規劃,這些年陜西地方音樂在創作、表演、研究以及影響力上,總體處于下滑的趨勢,錯失了許多發展機遇,遭遇困境。陜北民歌影響力遠不如前,處于邊緣化的境地,落后于周邊的山西、甘肅、內蒙古,出現陜北民歌原產地“中央塌陷”,數次在全國性比賽中沒有斬獲。
相比于北京、上海,陜西民樂演出市場小、專業團隊少、創作創新慢,很多民間的民樂團體已經退化為中老年人非盈利性自娛自樂組織,陜西民樂在全國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秦腔音樂、眉戶音樂、曲子戲音樂、漢調二黃、紫陽民歌、陜北道情、陜北說書等等,相比于過去的繁榮重要,發展現狀令人擔憂。
鄧萌說,要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諸如資金投入不足、藝術人才流失、傳承處境尷尬、文化產業弱小、缺乏有影響的作品和領軍人物等突出問題,制定陜西地方音樂傳承和保護規劃迫在眉睫。發展上缺少整體規劃,剛性目標;推進中一般號召,缺乏措施;投入上嚴重不足,難以為繼,這是文化藝術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鄧萌建議制定相關的整體規劃,甚至制定法規,建立保障體制機制,強制性保證陜西地方音樂有序傳承與保護,才不會出現“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弊病,更重要的既能使保護資金有穩定的保證,也可以使資金使用更加科學、規范、合理、有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