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雪
如今的劉家河,通村道路不再坑坑洼洼,房前屋后都栽種了花草。
黃陵縣田莊鎮劉家河村,位于慈烏河流域,有塬有川道,有少許蘋果樹,47戶貧困戶大多生活在川道,溝深路遠,以前人們都說這里是窮鄉僻壤。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黃陵縣政協機關開始包扶劉家河,通過財政補貼項目,協調了120萬元資金,硬化了村莊道路,維修改造了上山生產路。
“80%的村民都在外務工。”劉家河村支書劉民選說,村子里大多是老年人。由于慈烏河水質好,駐村工作隊籌措發展村集體經濟,修建了12畝水產養殖池,養殖小龍蝦和大閘蟹,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的空白。
經過多方協調,北京一家致力于打造“軒轅中醫文化谷”的企業來到劉家河村。該項目落地后,流轉了1000余畝土地,在流轉的土地進行中藥材種植、鄉村旅游、中醫藥養生開發,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劉家河村也成了全縣流轉土地面積最多的村子。64歲的劉福選家以每畝每年600元的價格,流轉了8畝土地。“我能種樹、修房子、種藥材。”劉福選說,自項目落地劉家河,他就不缺活兒干。幾年來,該公司已經給當地村民發放了100余萬元勞務工資。
沿著劉家河村的巷道走,古色古香的民宿正在修建中。院落里有中草藥,房間里有衛生間。“現在租用了60孔窯洞,每孔窯洞每年240元。”黃陵縣政協干部、駐劉家河村工作隊隊員逯超說,公司租用的這些窯洞都是閑置的。劉家河村將發展特色民宿體驗,結合文創產品,發展食養文化和康養體驗。去年,已經有兩批“夏令營”孩子在這里開展拓展訓練。
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川道上的村民大多也搬到了侯莊社區移民搬遷小區。村民黨秋俠的丈夫在外打工,她搬進了100余平方米的樓房。“家里有10畝土地流轉了,我在家里做點小飯桌生意。”黨秋俠說,她的大女兒已經上大學,享受著助學補貼,她的小飯桌生意也給家里帶來一筆收入。
今年,為了解決部分群眾缺水難題,黃陵縣政協機關協調實施改水工程,在村后山頂修建水塔,保證供水壓力,保障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劉家河村,縣政協機關送了8噸化肥,每年還向劉家河村投資5—6萬元,用于環境衛生治理,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使村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人們都說:“現在的劉家河,不一樣了。”著力打造中醫康養田園綜合體的劉家河,的確未來可期。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