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出席政協白河縣第九屆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委員們圍繞縣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報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結合工作實際,就旅游發展、木瓜產業、紅色文化等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
“擔任了兩屆政協委員,有幸見證了白河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這其中不乏政協人貢獻的力量與智慧,讓人倍感榮耀。”縣政協委員楊允濤感嘆到。過去一年,讓他感觸最為深刻的,便是縣政協提交的《莫讓共享單車變成奪命單車》的社情民意。
“小黃車”的引入原本是為了方便群眾出行,但縣城多陡坡、多彎道,隨意投放、違規停車、危險騎行導致了不少安全事故的發生,該社情民意報送后得到了迅速解決,分管部門召開會議研究監管措施,約談企業進行整改,加大安全騎行宣傳和違規懲處力度,這一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楊允濤說:“這正是縣政協為民發聲的真實表現,用事實說話、用高效回饋。”
“提案關切民生、廣集良策,縣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以來的提案目前均已辦復,滿意率100%,但一些重點提案并非一年就能見效,建議在適當時機組織開展提案‘回頭看’活動,督促提案更快的落地見效,惠利百姓。”黃翔委員說。
山色秀麗,云霧騰繞,漢水東去,豐盈開闊。這青山綠水賦予了白河旅游業的發展優勢。然而白河縣的旅游經濟,大多外流向一江之隔的十堰市,如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是縣政協委員鄧華平關注的話題。
鄧華平表示,“對于白河來說,生態環境治理、充實旅游內容、提升服務能力都頗為重要,目前白河縣的旅游景點過于散亂、內容單一,建議將各景點串聯包裝,豐富旅游內容,打造出至少4小時的游覽線路,才能讓游客停駐,進而促進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除了“水色白河”之稱,白河縣也是著名的光皮木瓜之鄉,其栽培歷史已有1000多年。近年來,白河縣圍繞“地理標志”保護、開發和運用,將木瓜作為最具代表的特色產業,在全縣推廣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提升木瓜產業影響力和帶動力。
在討論會上,縣政協委員黃治剛為木瓜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他的見解。他認為,木瓜產業在政策扶持上偏向于加工環節,對農戶的種植、園區管理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不大,應及時調整。
“我們木瓜產品主要是果酒、飲料,資源利用不充分、產品過于單一,建議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其成分優勢,細化生產標準,使產品多元化、外延化、標準化。”黃治剛建議到。
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阮班斌委員建議,要多征求鄉鎮的意見,多協商討論,科學合理布局,避免國土空間規劃和鄉鎮發展規劃出現矛盾。
今年年初,白河縣烈士陵園和中原南路突圍部隊二縱十五旅北渡漢江遺址兩處革命文物被省文物局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明確了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方向,對弘揚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縣政協委員鄧玉林建議,提升征集整理人員的待遇,加大對紅色文化征集整理的力度,深入挖掘老一輩的革命事跡,讓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新青年的心中,牢記歷史,不忘先烈。
“作為‘三苦’精神的發源地,白河人迎難而上的勇毅,也將是縣域歷史的精神章節。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遷、讓人牽掛的河街“三項工程”都應進行資料建檔留存,這也是未來翻閱歷史的魅力篇章。”鄧玉林說。(來昌榮)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