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解決好一線職工的勞動保障問題,涉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 關乎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解我省勞動保障工作開展情況,6月1日至3日,6月8日,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聯合省民政廳、人社廳、醫保局和省總工會組成調研組,選取寶雞和西安為代表城市,采取明察暗訪、閉門座談等形式,就“做好全省勞動保障工作” 先后到兩市開展民主監督專題調研,深入了解勞動保障相關政策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破除“數據壁壘” 實現信息共享
電子屏內,顯示著實時變化的大數據,管理著10萬份高校畢業生和流動就業人員的檔案,能確保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就業服務……在寶雞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大廳一隅,“實名制動態就業服務平臺”正向調研組展示著大數據帶來的便民優勢。
實名制的信息來源是如何采集的?數據是多久更新一次?沒有單位的就業人員數據如何收集?平臺數據是否全面、準確?……一邊聽著情況介紹,一個個充斥在調研組成員心頭的疑惑一邊隨之而出。
寶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中心主任趙寶岐說,平臺數據除主要來源于人社部門內部資源外,還有出自公安部門與部分諸如退役軍人、脫貧、移動電信運營商等外部數據;人社部門內部數據為實時更新,外部數據更新則是一個月或者更晚。針對無具體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其數據則通過利用醫保人社兩部門的數據比對和各縣區更新上傳數據,多種渠道和方式確保數據全面、準確。
“歸根結底,信息要全面準確,關鍵還是要打通各個部門信息渠道共享制度。”聽完介紹,省政協委員、省民政廳副廳長郭惠敏一針見血地說。
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大數據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唇齒相依,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破除“數據壁壘”成為當務之急。
寶雞市渭濱區金陵街道機廠街社區黨總支書記魯紅常年扎根基層,對數據共享問題頗有感觸。“不同于養老保險可以在手機上操作,部分業務認證需要居民前往社區現場認證。”她說,居民誤認為是社區工作銜接不當,引發了他們對社區工作人員的不滿,應實現部門之間信息資源共享,讓老百姓“最多跑一次”。
調研組建議,省上要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各項社會保險人員信息、參保信息、繳費信息等數據共享,不斷提高辦事效率、提供精準服務,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多措并舉 確保人才“留得住”
城市配套設施是否完善、工資水平是否達到預期、福利津貼是否能保障到位……如今,就業人員的多元化需求對企業用工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華小剛是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人事處副處長,身著國企的“華麗外衣”,看似招聘不是難事,但人才流失卻成了他和企業的“頭疼事”。
“我們公司每年定的招聘指標是30人到50人區間,最后能留下來的人只有招聘時的三分之一。” 6月2日,在寶雞召開的閉門座談會上,華小剛無奈表示,寶雞綜合實力在陜西雖排名靠前,但依然很難滿足畢業生對生活各方面需求,他建議,政府要從交通、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加強投入,不斷提升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以高水平的硬件條件留住人才。
“同樣的工資水平、甚至比一線城市更好的福利待遇都難招到人才,即便招進企業,也難以留住高素質人才,這是我們面臨的普遍問題。”參會多名企業代表一致表示。
寶雞市渭濱區經二路街道新民路社區支部書記李連娥說,目前,對于社區而言,工作人員流失也是最大的問題,大學生將社區作為了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的一個跳板,對于基層社區建設發展是極大損失,不利于接班人的培養。
她建議,要結合實際,多給予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聘機會,擴大招聘覆蓋面;同時,要加大對資金投入力度,及時完善升級社區基礎設施。
“大家都說的很好,此次民主監督性調研我們就是想把問題摸清楚,在形成調研報告時,能夠將大家的訴求更明晰地表達出來,以供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考。” 聽完各位代表訴求后,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由衷地說。
通過先后在寶雞、西安兩市開展深入調研后,調研組發現,引人難、留人更難不僅發生在寶雞,西安作為新一線城市,類似問題同樣存在。西安市人社局副局長王曉杰在作情況匯報時表示,西安高校眾多,資源薈萃,是人才大市,但大型企業卻面臨招工難等問題,“藍領工人”更是短缺。
調研組建議,要加強制度設計,積極落實細化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引才育才并重,注重本土人才培養,依托校地合作等途徑吸引人才,營造良好的重才氛圍。
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
近年來,靈活就業已成為我國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數據統計,包括快遞、家政、網約車等在內的靈活就業人數高達2億左右,占城鎮就業人員總量的40%以上。
靈活就業人員是否納入了社會保障范疇?他們的權益當如何保障?這也是此次調研組關注的重點之一。
走進寶雞市眉縣金渠鎮便民服務中心,調研組對靈活就業人員領取社保補貼問題尤為關注。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金渠鎮已建立起全面精準、動態更新的全民參保數據庫,到2020年年底,全鎮共參保入庫1.9萬人,基本實現應參盡參、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全鎮靈活就業人員領取社保補貼有300余人。
靈活就業人群主要分布在服務類企業、基層等地,在寶雞市金臺區東街引渭路社區書記胡麗紅看來,目前給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繳費標準相對較低,且覆蓋面小。
她以自己所在的引渭路社區為例向大家分享道,社區每年新增勞動力的任務是170人,但在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里,只有20多人能享受到政策,比例不到10%,且能享受到這一政策的人群,女性需在40歲以上,男性則要在50歲以上。她建議,應放寬補貼范圍,讓靈活就業人員都能應享盡享。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的西安市未央區張家埠人力資源市場內,求職等待區、務工洽談區、圖書閱覽室、免費停車區、工具存放區和實訓考核基地等功能配備一應俱全,同時,這里還有兩塊電子大屏幕,屏幕里面每天在滾動播放相關崗位日工、小時工的需求。
據工作人員介紹,場內有專門的的工作人員引導,按照工種類型,引導求職者與企業一對一洽談。據統計,該人力資源市場每天接待人員為1000人左右,每年培訓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在內的求職者3000人以上,有效解決了企業和各類求職人員對接難題。
調研組表示,還要繼續加大扶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力度,同時,進一步擴大靈活就業人員享受社會保險補貼范圍,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和工商保險制度,推動靈活就業人員應保盡保。
實習記者 孫高菊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