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動動手指,足不出戶逛遍全球;出行智選最優方案,一鍵呼叫家政服務……如今的智慧物流、數字生活,讓百姓幸福指數“節節高”。
現代服務業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緊扣“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議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成為與會者建言熱點之一。
目前,我省第三產業占全省GDP的47.9%,低于全國6.6個百分點。如何培育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數字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補短挖潛?
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調研后認為,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時代,文化遺產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陜西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地上地下保存著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要用足用活用好文化遺產資源,推進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此,省政協教科委建議,要在深入挖掘我省各類文化遺產內在價值的基礎上,發揮“文化遺產+”融合優勢,產生聚集效應和裂變效應。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與文旅、教育、創意、影視、動漫、體育、水利、林業、農業等行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文化精品。要積極推動我省脈源文化、都城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關學文化、黃土文化、非遺文化、秦嶺生態文化與文旅景區、傳統村落、特色小鎮、森林公園、研學基地、農業公園融合創新,大力發展復合型、體驗型文化遺產融合產業,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以食為天。隨著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也從果腹需求轉向味蕾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省政協常委、寶雞市副市長李瑛認為,陜西美食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突出、品種繁多,但總體來看,我省餐飲經濟在產業發展、生產經營、品牌建設、人力資源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
她建議,應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社會影響力大的知名品牌餐飲企業,持續提升回民街、永興坊、西府老街、袁家村等特色美食商業街區品質,創建“馳名商標”“老字號”“中華餐飲名店”“陜菜品牌示范店”等服務品牌,大力實施名店、名菜、名師“三名”工程。加快陜西美食與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融合,創新陜菜烹飪技藝,傳播文化、增加食趣,不斷提升餐飲文化品位。“此外,還要加快陜西美食‘走出去’步伐,鼓勵品牌餐飲企業在國內跨區域發展,積極開展陜菜國際推介活動,通過行業展覽、論壇對話、技能比賽、美食展示等多種形式,提升陜西美食影響力。”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將于9月在陜西舉行,這也是全運會首次在中西部地區舉辦。省臺盟建議,以承辦十四運會為契機,促進我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省臺盟發現,目前我省體育產業發展還存在運營成本較高、產業規模較小、市場化程度低、人才隊伍匱乏、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
省臺盟建議,促進體育與旅游、康養、科技、教育、文化等業態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勢,打造紅色體育旅游、沙漠時尚運動和冰雪運動聚集區。發揮生態優勢,打造水上、戶外運動休閑產業聚集區和綠色運動食品種養基地,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支持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和戶外運動休閑產業帶。深化體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體育用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促進體育消費不斷升級。支持我省各地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承辦各類體育展會,增強體育消費黏性,培育體育消費觀念,優化體育消費環境,使體育運動成為百姓生活習慣和消費時尚。
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省政協常委、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迎軍指出,目前我省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低于全國9.2個百分點,急需以發展數字經濟為突破口,全面樹立“數字優先”理念,加快數字陜西建設。
他建議,強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農業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率先推進教育、醫療等領域數字化,健全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和安全保護規范體系。完善數字政府建設運行體制,建立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和協同辦公體系,讓“一網通辦”加速邁向“一網好辦”。
時下,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的建設,正極大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社會治理水平和政府治理效能。在智能驅動信息化發展的時代,催生出旺盛的5G需求。
省政協常委、省通信管理局局長高彩玲介紹,我省目前已建成5G基站近2萬個,全省各市中心城區、重要場景和高價值區域基本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所有縣(區)全部建有5G基站,5G用戶達到1027.4萬戶。5G正式商用以來,各基礎電信企業聚焦5G+應用場景,加快產業生態培育,取得了積極成效。
“5G+千行百業”如何推動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彩玲建議,圍繞工業、能源、交通、醫療等市場需求旺盛、應用模式清晰的5G先鋒應用領域,打造示范標桿項目,發揮基礎電信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逐漸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發展格局。促進產融合作、產教結合,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通的良好態勢,推進“5G+”應用多層面的國際合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