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太白縣政協把建好委員工作室作為落實省市政協部署要求的具體抓手,堅持精準定位、突出特色、務實建設、規范管理,推進品牌化打造、常態長效化運轉。目前已建成3個界別、7個區域委員工作室,實現了19個界別和120名委員入室全覆蓋,有效拓寬了政協聯系委員、委員聯系群眾的工作鏈條,架起了與群眾聯系溝通的橋梁。
平臺搭在家門口 協商之根深扎百姓中
“最近翠磯山公園的環境衛生比較差,著實影響5A級景區縣城形象”,這是咀頭鎮東大街社區委員工作室接到的群眾反映。翠磯山公園以優美的自然環境、寬闊的地理空間和便捷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量房車族和戶外愛好者停留駐扎,因此環境衛生難以常態化保持,接到反映后社區委員工作室立即組織委員實地察看,督促住建部門開展車輛亂停亂放、垃圾污水亂倒亂排、帳篷亂搭亂建和衛生保潔力量薄弱等專項整治,有效改善了公園的環境衛生狀況,群眾高興的稱贊說“委員工作室這個平臺管用、好用”。像社區這樣搭在群眾家門口的協商議事室在太白縣有10個,它們逐漸成為政協履職的“好幫手”、干部群眾的“連心橋”、委員履職的“新平臺”。
為了探索出一條富有時代特征、基層特點、太白特色的協商新路子,太白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赴商洛市丹鳳縣考察學習,結合縣情實際制定出臺了《委員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明確職責任務,統一標準要求,實現了有場所、有標識、有制度、有流程的規范化打造,做到了一界別一功能、一區域一特色。委員工作室還吸納了產業帶頭人、致富能手及社會賢達人士駐室服務,把根深深的扎在了群眾之中,讓委員的履職融入百姓日常,更具煙火氣和泥土香。
議題選在心坎上 協商之花綻放急難處
“有困難就來幫你解憂、有想法就來幫你圓夢、有目標就來幫你創業”是工商聯界委員工作室的主旨。如何零距離服務好群眾?商議后他們把精準選題作為突破口,以小課題、小切口來反映大問題、大民生,潘太公路擁堵不暢、眉太公路修建限行,群眾菜運不出去賣不上價格,工商聯界委員工作室組織委員和交通、交警、路政等部門共同協商,采取分流管控、搭建綠色通道等措施,較好地緩解了群眾賣菜難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讓群眾吃上干凈衛生的“放心水”,是農業農村界委員工作室聚焦民生履職的縮影之一,針對群眾反映的供水工程全鏈條運營管護責任不夠明細規范,水源保護水質監測措施落實不夠到位等問題,組織委員開展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運營情況視察調研,分析研判問題,提實對策建議,報送縣委縣政府參閱,助推問題解決。
隨著一件件急難問題的解決,群眾把委員工作室當成了“根據地”,把委員當成了家人,群眾說“很多事情,哪怕最終商議的結果不一定滿意,但委員工作室讓每個問題有始有終,讓我們的心中有了著落、有了期盼”。為了確保委員工作室常態長效運轉,太白縣政協按照組織實施有計劃、委員專長有特色、明確功能有作用、完善機制有保障、雙向發力有情懷、團結各方有共識的要求,制訂了《委員工作室管理辦法》《委員工作室工作制度》《委員履職考評辦法》等,規范建立委員個人檔案、政策法規宣傳薄、履職活動登記簿、社情民意登記簿、會議記錄簿、學習培訓登記簿,各委員工作室也根據界別和區域特點,制定了學習、協商計劃等,讓委員工作室真正“活”了起來。
方式活在多元化 協商之果紓解關切事
鸚鴿鎮委員工作室組織參觀廉政教育基地,開展學習交流和反映社情民意活動;桃川鎮委員工作室學習參觀民宿產業發展,開展眉太高速征地拆遷微協商、小水電拆除企業職工情緒疏導活動;靖口鎮委員工作室調研林麝產業情況,建言鎮域經濟發展......各個委員工作室豐富多彩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
“不局限形式載體,大膽實踐創新,注重發揮界別優勢和委員專長,以亮點和實效推進委員工作室建設提質量、上水平”,這是太白縣政協主席秦斌對委員工作室負責人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個委員工作室功能定位和開展活動的指南,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各個委員工作室充分發揮專長,靈活形式,多元服務,深入院壩街頭、沉身田間地頭開展微協商、微監督、微建議等活動20余次,收集社情民意34條,紓解群眾揪心事煩心事17件。
委員工作室功能多元,方式活用,既是便民協商所在,還有“書香政協”氛圍,讓委員在此找到“家”的感覺,進一步增強了其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委員工作室建在基層、運行在民間,有困難能找到、有需求能訴說、有建議能反映,切實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增強了政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親和力,讓履職更接地氣,更富成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