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張望榮
怎樣讓政協走進群眾,為群眾辦實事?渭南市政協“渭事微協商”破解了這一難題。
自去年9月以來,渭南市政協接連4批成立了40個委員工作室,做到了委員全覆蓋。來自不同行業,分布在各個領域的委員們聚焦熱點、關注民生,采取“微協商”形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一個月解決兩個問題,開展三次活動。”一開年,張小玲委員工作室就定下目標任務。從事養老事業的張小玲把目光聚焦在救助幫困上,安置困難群眾劉紅民到自己開辦的企業就業;為農民工楊正松、雄士鵬等人討薪33萬元;協助從越南遠嫁到渭南的阮思海辦理戶口……
關注營商環境是王建利委員工作室的特色。多年在建筑裝飾行業摸爬滾打的王建利與市長對話、與企業家交心,把切口放在市政務大廳,堅持每個月至少去一次,通過明察暗訪、當面提示、座談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完善服務功能。新設置的等候區書吧、便民打印機就是“微協商”的成果。
設置在渭南日報社的張曉玲委員工作室,有經濟新聞、文化教育界委員25人。張曉玲利用政協優勢,發揮媒體特長,協商打通大荔、蒲城兩縣擱置多年的“斷頭路”;協調推進職能部門籌集資金100余萬元改造飲水管網,解決臨渭區盈田社區居民喝水問題;協力排除臨渭區官道鎮蒲家村內澇,修復水毀涵管橋兩座。村民孟建合發自內心點贊:“這事多虧了政協,把實事辦在了老百姓心坎里。”
委員工作室的成立,調動起委員履職盡責的積極性、擔當作為的主動性,教授講黨課、醫生聯合義診、企業家聯手獻愛心,委員們“比學趕幫超”看誰干得好。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委員們傳遞黨的溫暖、傳播黨的聲音,積極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微協商”產生“聚合力”、解決“大問題”。截至11月底,渭南市政協委員工作室開展各項活動350余場次,其中“微協商”200余場次,解決問題100余件。通過履職實踐,委員工作室成功架起了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成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直通車”、化解社會矛盾的“緩沖帶”、融洽干群關系的“潤滑劑”、展現政協形象風采的“展示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