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
近年來,陜西省高度重視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工作,出臺了《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開展了啟動高校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規范管理試點工作、陜西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等一系列“放管服”改革,組織了陜西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對接洽談會、搭建“高校成果空間”科技成果轉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一系列合作交流,培育了校企協同、作價入股等一系列轉化模式,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規范高效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二是校企對接深度廣度不夠,企業吸納成果能力有限。三是服務滯后,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機構和專業經理人才緊缺。
為此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深化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成立陜西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部門協同,合力推動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高就地轉化率。二是在落細落實現有政策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修訂《陜西科技成果轉化財政經費管理細則》等相關政策,推動“所有權在校、使用權在人、收益權共享、處置權先授”“四權”改革試點,允許成果先確權、后轉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創造更好更優的政策環境。三是改革現有的科技成果評價和鑒定體制,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等評估體系,增加對成果研發團隊和共同完成人的激勵和獎勵措施,在政府組織專家鑒定和成果評獎中,把社會應用和經濟效益納入到科技成果評價和鑒定中,形成專家評價、融資規模、市場檢驗等綜合性評價。四是推廣西交大、西工大等好經驗好做法,賦予高校和科研機構自主處置權,精簡賦權流程,合理防控成果轉化風險,強化科技成果賦權轉化全過程管理和服務。
二、搭建溝通橋梁,建設高效能的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平臺。一是設立省級技術交易中心,建立健全面向成果、企業、金融和政府端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成果披露制度,設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共享平臺,定期披露成果專利技術信息。二是充分發揮秦創原的大平臺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協同創新中心,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條。三是大力支持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加大各項試點改革力度,加快科技轉移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建設。四是在創新港建立科研飛地孵化器,通過“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的方式來孵化各地市政府所需要的產業,使之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加大資金保障力度,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一是通過政府牽頭、多方融資方式,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種子引導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聚焦“國家戰略科技7大力量、國家戰略性新興9大產業、新基建7大領域”中具有重大市場前景項目,給予資金投入,解決項目樣機、系統開發、產品試制、團隊搭建等初始資金投入問題。二是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貸款擔保、信用及風險擔保、貼息貸款等,為企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并發揮金融杠桿作用。依托西部科技創新港“雙鏈深度融合示范區”,鼓勵高校與各類創投風投開展合作,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高校重大科技成果、高價值專利轉化項目以及前沿技術大賽獲獎項目,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投資活躍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三是支持銀行設立科技支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動產質押等創新性金融服務;開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試點,推行科技創新券、科技保險以及激勵金融機構持續增加科技融資支持。
四、強化人才支撐,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服務保障能力。一是設立省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創建技術轉移中心,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以高校為引領、以產業園區為承載、市場化運作的環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二是通過項目、獎勵等政策支持加大領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可產業化成果的教師離崗創業。三建立健全技術經理人專業培養標準和系統化培養體系,加快科技經理人才隊伍建設,組建專業化團隊,參與科技成果挖掘、評估、申請、維護、推廣等全流程,切實提高成果轉化專業高效。
編輯: 楊晨雨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