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縣政協
文化旅游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彰顯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支點和產業富縣的強大引擎。2021年4月,佳縣政協組織調研組深入全縣部分旅游景點和文化經營場所,通過現場視察、走訪了解、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并結合存在的規劃落實不到位、文旅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引領能力、投資方式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文化旅游骨干人才嚴重短缺等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發展戰略,齊心協力推動文化旅游工作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佳縣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沿黃生態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努力實現“百億文化旅游”目標,這是符合佳縣發展實際的決策部署,全縣各級領導、各部門要按照縣委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堅定信心,矢志不渝,加強組織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激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實現新發展。
(二)科學編制文旅發展規劃,為產業融合提供依據,遠近結合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結合編制佳縣“十四五”規劃,立足縣域自然稟賦、文化底蘊和人文景觀,堅持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科學編制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全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要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復建設,努力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互補、共享、互惠互利。
(三)有效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制定互利互惠政策,匯財聚力建設一些重大產業項目。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實施重點招商,精確招商,吸引有實力、有品牌的企業投資文化產業。要深化體制改革,堅持“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采取旅游入股、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多元化旅游開發投入機制,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的擔保力度,鼓勵引導更多的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協會組織等投資開發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游客服務、餐飲住宿、娛樂項目、文創產品等。爭取將沿黃旅游經濟帶建設融入全國發展建設總規劃中,爭取國家和省級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四)深入挖掘具有佳縣特色的文化資源,廣泛宣傳推介,打造聞名遐邇的黃河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佳縣生態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以紅棗節、“四月八”廟會、過大年為主題的節會文化品牌;以黃河峽谷、古城古鎮古觀、峪口藝術區為主題的黃河文明品牌;以千年棗園、高原地貌為主題的生態文化品牌;以赤牛坬民俗村為主的農耕文化品牌;以神泉堡革命紀念館等為主的紅色文化品牌。要大力支持知名作家、導演創作關于佳縣文化、旅游景區的文藝作品、影視劇,將景區之美和藝術之美完美結合,讓人們向往佳縣,來佳旅游觀光、體驗生活。要加大宣傳,加強區域合作,鼓勵支持重點旅游經營單位主動到周邊及重點客源地搞宣傳促銷、搞區域合作,加強與晉蒙甘寧周邊省(區)旅行社的聯系合作,廣泛開發旅游市場,實現西北區域旅游發展合作共贏。
(五)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形成中堅力量,提高文化旅游隊伍整體素質。要加強文化旅游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鼓勵社會人才投身文化旅游建設,壯大民間文化演藝隊伍,深化職稱評審改革,促進群眾藝術的發展。要鼓勵和支持剪紙、泥塑、棗木雕刻方面的“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大膽創新,開發文創旅游產品,讓文化資源變為經濟收入增長點。
(六)努力提高景區品位,打造精品景區和線路,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文化+”“旅游+”戰略,促進更多產業增長。要充分利用好佳縣沿黃各村、城鎮自然山水、生態、文化民俗、紅色革命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彰顯佳縣黃河景觀、紅棗生態、多元宗教、農耕民俗等資源的鮮活個性,打造特色鮮明、環境優美、富含文化、檔次優質的精品景區景點。要立足地域優勢,發展休閑度假、農耕體驗、私人作坊、科研科普、藝術寫生、民俗體驗、培訓教育,實現文化與旅游結合,讓游客慕名而來、放心消費、完美體驗,促進旅游新產品、新項目、新業態發展壯大。
(七)加強文物古跡保護,科學修繕維護,彰顯佳縣文化底蘊和魅力。要切實推進葭州古城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工作,重視古城歷史風貌修復工程,為發展古城旅游打好基礎。旅游開發重點村鎮要加大對古遺址、舊村落民居保護力度,厚植鄉村旅游文化根基。進一步做好紅色革命文化傳承工作,講好紅色革命故事,發展紅色旅游產業。
編輯: 楊晨雨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