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張楠
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如何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如何扮靚鄉村,全面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如何振興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鄉村振興成為丹鳳縣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委員熱議話題之一,大家紛紛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積極建言獻策。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商洛市“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了以特色產業、新材料、大健康、大旅游產業為引領,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要興旺。”在丹鳳縣政協委員屈玲芳看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項目要做“特”,品質要做“精”,產業鏈要做“通”,三產融合要做“強”。
突出優勢特色,要在“特”上動腦子。屈玲芳建議,要圍繞國家鼓勵的農業產業選“特色”。
立足科技創新,要在“精”上做文章。屈玲芳認為,要鼓勵專業技術人才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要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校企、校縣合作機制,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規范特色農業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標準、銷售標準,打造優質農產品。
圍繞特色,要在“通”上出實招。屈玲芳建議加大支持力度,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引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消費扶貧等措施,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市場影響力。
推進三產融合,要在“強”上下功夫。屈玲芳建議加快“農業+旅游”發展,以民宿、農業景觀、生態果林、配套服務等功能區為主要建設內容,打造集“觀光、休閑、采摘、品果”于一體的跨產業、多功能綜合運營模式。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園區,盤活鄉村各類資產資源,帶動片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群眾增收。
鄉村振興要讓人居環境美起來
去年以來,商洛市啟動實施“兩邊一補齊”兩年行動,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全力打造秦嶺山水鄉村,全面提升鄉村生活品質。
“建設秦嶺山水鄉村,扭轉了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臟亂差局面,農民群眾環境衛生觀念發生了可喜變化。”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政協委員,張佳琳說,丹鳳縣開展秦嶺山水鄉村建設以來,農村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作為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的參與者,我們還可以讓鄉村人居環境更美。
張佳琳建議,打造秦嶺山水鄉村,要規劃先行,要根據村莊類型制定全域推進實施方案。建章立制,加強日常監督檢查,用好用活日常考核機制,推動村莊環境整治常態化長效化。要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實現農村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要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治理污水亂倒、亂排、亂流現象,實現全域無污染。要建立多方參與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統籌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力量,發揮林長、河長、田長、片長、網格長以及第三方力量,共同打造綠色美麗田園。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丹鳳縣政協委員王闊建議,要不斷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傳統民間藝術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具有積極、健康向上的作用,應當得到鼓勵。”王闊表示,要立足地方特色,將發展弘揚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整體謀劃,加大資金投入,統籌推進,要促進各門類傳統文化藝術在鄉村活躍起來,達到既傳承優秀文化,又帶動一批人就業,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王闊建議,要大力實施文化共享工程,以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紐帶,實現文化資源均衡共享。要鼓勵支持鄉土文化骨干、基層文化名人、業余群文團隊發展,扶持基層文化不斷自我發展壯大。要大力推進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完善鎮、村兩級文化陣地,不斷提升文化陣地服務管理水平,充分發揮設施的服務效能,真正做到為民所用、為民所樂。要開展赴基層送戲、送書、送展覽、送培訓等文化惠民工程,將文化藝術精品送到基層一線、送到百姓家門口,豐富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