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陜西現有耕地面積5965萬畝,常用耕地451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4595萬畝。2020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4501.5萬畝,畝產量283.2公斤,糧食生產面積規模化率約14%。圍繞如何實現我省糧食種植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起高效的糧食安全體系,省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探索糧食產業化發展
“就陜西來說,雖然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總產量多年維持在1200萬噸以上,但也面臨著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規模偏小、糧食浪費嚴重等問題。”省政協委員、銅川市政協副主席田芳珍說。
田芳珍建議,要積極探索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模式。糧食產銷區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打通渠道,更廣泛深入地開展產業合作。要開展糧食儲存、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支持糧食企業做大做強,培育龍頭企業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引導企業打造糧食全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推進糧食產業化。要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建調控保障機制,加強糧食流通、儲備設施建設,提升糧食應急保供能力。
“農業部門應切實加強種子市場管理,從種子宣傳、政策制定、收購補貼標準上更多體現對優質品種的傾斜。”田芳珍說,種子對糧食安全生產至關重要。
推動糧食規模化種植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我國以小麥、玉米為代表的谷物進口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糧食生產和消費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省政協委員、民建咸陽市委會主委房曉飛一直關注如何破解這一問題。
“應著手解決好‘在哪兒種糧’‘誰來種糧’‘怎么種糧’‘如何保障’等問題。”房曉飛建議,要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解決“在哪兒種糧”問題。在落實國家耕地占補平衡要求的基礎上,加強土地整治;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糧”問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怎么種糧”問題;精準出臺配套政策,解決好“如何保障”問題。
“應通過糧食規模化種植路徑,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和種植結構的統籌規劃,健全規模化種植配套政策,提升糧食種植效益,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房曉飛說,應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渠系配套建設,解決農業發展水、渠、路、電等瓶頸問題,為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基礎支撐,突出科技支撐和機械化耕作的推廣,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建立糧食安全體系
“保證糧食安全,需要建立、統籌、恢復和升級我省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省政協委員、陜西國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李云鵬說。
李云鵬建議,一是政府包抓,落實糧食書記、省長負責制度;二是建立糧食敞開收購、儲存、流轉機制;三是建立糧食生產財政補貼專用基金,以此為基礎撬動更多的金融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生產;四是建立種業發展長效機制;五是建立農機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六是建立一支新型農民專業職業隊伍。
如何建設新型農民專業職業隊伍?李云鵬表示,應建立一支擁有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掌握新型農業科技、熟練操作新型農業器具的職業農民隊伍。在農業生產的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引領和支持下,在陜西關中地區試點,改變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耕作方式,轉向農業專業化、職業化,探索將農業生產經營按照公共交通、自來水、天然氣等事關民生的企業、事業類型方向發展,從根本上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