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省政協召開推動解決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座談會。會上,部分市政協原主席就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情況作交流發言。陜西政協公眾號陸續刊發座談會發言摘編,以供交流學習。
開拓創新
探索解決“兩個薄弱”新路徑
劉春橋
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副主任
四屆榆林市政協主席
(資料照片)
解決“兩個薄弱”問題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重要思想的有效舉措,也是做好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針對“兩個薄弱”問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
爭取市委支持方面。一是在榆林市委召開政協工作會議之前,深入調研,提出建議,與市委辦溝通,將優化政協機構設置、健全委員管理機制、解決機關人員編制不足、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等關鍵問題寫入市委文件,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市政協黨組在市上機構改革、人事動議之前,積極向市委主要領導匯報有關情況,主動與市委組織、編制部門協商,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三是市政協每年在制訂協商計劃時,首先征求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的意見,將他們提出的議題作為協商重點,確保政協工作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完善規章制度方面。一是著眼政協工作規范化,修訂完善《全體會議工作規則》《常務委員會工作規則》等規章制度20余項,形成了以協商制度為骨干,以黨建、服務保障、干部考核等為支撐的制度體系,筑牢政協工作創新發展的制度基礎。二是著眼提升委員履職能力,修訂完善《委員履職規則》《委員管理辦法》等,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質好、議政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政協委員隊伍。
搭建協商平臺方面。一是創新形式、豐富內容,不斷提高全委會協商、常委會專題議政協商、調研視察協商、對口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界別協商質量。二是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市政府市政協聯席會議,圍繞全市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互動協商。三是打造“請你來協商”平臺,組織政協委員、媒體記者、群眾代表和政府有關部門建立開放式協商平臺,推動有關問題解決,受到群眾廣泛好評。四是積極探索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在街道、社區、企業創建文化創意、社會公益、紅色教育、法律服務等10個不同特色的委員工作室,開展各類“微協商”活動30余次,提出意見建議80余條,實現了政協協商同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結合。五是建立市縣政協聯動調研協商工作機制,圍繞區域重大問題聯動開展調研、視察、協商、監督等活動100多次。
優化機構設置方面。主動摸清市縣政協機構編制存在的問題,及時向市委匯報,加強市縣政協機構編制設置。在做好市政協機構改革的同時,積極協調市委編辦,解決縣區有關問題,縣級政協內設機構多數由原來的4-5個增加到6-7個,縣級政協機關人員編制總數增加54個。通過努力,市縣兩級長期存在的內設機構數量不一、名稱各異以及機構設置上下級不對等、對口聯動協商銜接不順暢等問題初步得到解決。
加強干部使用方面。重視政協干部培養成長,對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實績突出的干部進行重點培養,加大推薦力度,使他們得到提拔重用。近年來,由市政協機關交流到黨政機關任職的干部7名,其中正處級干部4名、副處級干部3名。市政協機關內部提拔使用正處級干部10名、副處級干部10名、科級干部9名。通過干部交流使用,有效調動了機關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