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儲備林,儲備的是榆林的未來。近年來,榆林作為資源型城市,雖然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但生態脆弱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防護林面積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10月12日下午,榆林市政協常委薛祺在市級領導重點提案督辦協商會上,向與會的市政府市長、市政協主席和副主席等市級領導,以及提案辦理部門負責人,詳細介紹了自己撰寫提交的《加快我市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 促進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第471)號提案提出的案由、建議和辦法。
“牢固樹立國土‘空間’綜合治理的國家儲備林建設理念,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薛祺認為,榆林要充分發揮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促使林分穩定、碳匯效益等達到最優。對此,她建議,要深入開展森林土壤普查,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參與,全面提升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著力構建防治“二次沙化”國家儲備林屏障,打造國家儲備林示范基地,力促榆林國儲林建設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范。
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既是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更是打造榆林最亮底色和最美名片的重要舉措,對推動榆林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該提案因此備受各界矚目,被列為年度重點提案,榆林市政府市長更是親自領銜督辦。
按照會議議程,榆林市發改委、資源規劃局、林草局等提案承辦單位負責人依次匯報了提案辦理情況。
市發改委從規劃引導和資金爭取兩個方面作了詳細匯報。據悉,榆林已將“白于山區國家儲備林工程”列為全市“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同時納入《榆林市林業草原“十四五”發展規劃》,規劃在橫山區、定邊縣、靖邊縣等3個縣區建設120萬畝儲備林,項目總投資120億。
市資源規劃局表示,今年3月,已在全市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造林綠化空間工作,初步確定了全市森林覆蓋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標。目前,正在審查匯總規劃造林綠化空間調查評估成果,并實時反饋縣級修改完善。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核查工作,盡快形成市級圖斑矢量數據庫。
據市林草局介紹,市林草局委托國家林草局調查規劃設計院開展了林草資源本底調查和林業碳匯評估工作。目前,外業調查工作已經結束,正在進行內業數據整理、匯總、分析和模型建立,最終將建立一套定量化的碳儲量和碳匯本底空間數據,作為榆林碳匯的本底值。 此外,該局還開展了企地合作碳匯林建設、榆陽區“碳庫”建設、森林土壤普查等多項重點工作,并加快推進榆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及“三林”改造。
“我市商品林和公益林總面積能否滿足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要求?”在互動協商交流階段,與會委員暢所欲言,直指問題。
“商品林面積總數為72萬畝左右,且多為零星地塊,與項目要求的原則上不少于5萬畝相差較遠,建議將國土三調中的草地,再調整出一部分用于生態建設造林用地。”承辦單位作出回應。同時指出,榆林符合政策要求、可用的碳匯林太少,很難滿足企業的碳排放指標需求。
與會委員們建議,政府應出臺林業碳票管理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讓企業出資“儲碳”,置換能耗指標,加快碳匯林及國家儲備林項目落地建設。
提案督辦的過程,也是協商的過程。一問一答。思路,在交流中明晰;共識,在協商中凝聚。整場會議充滿了濃厚的民主協商氛圍。
委員們表示,市長領銜督辦重點提案,出席辦理協商會議,深入溝通并提出明確要求,更加堅定了大家對部門辦理好提案的信心。
“要在提高提案質量、提案辦理協商、重點提案督辦和完善工作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榆林市政協主席曾德超強調,要扎實做好新時代提案工作,推動榆林市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張少華)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