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鵬
小孩的健康成長、老人的頤養天年,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日前召開的綏德縣兩會上,委員們圍繞一老一小問題廣泛建言獻策,為這些特殊群體的生活和康健帶來不少有益的聲音。
“我經常留意中小學放學期間校園周邊交通狀況,很多學校門口因疏于管理,汽車、自行車、電動車等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占用了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不僅影響了學生上學放學的秩序,也影響周圍及路過的群眾出行,也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綏德縣政協主席孫虎生告訴記者,他一直非常關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最近他注意到校園周邊交通秩序有待改善,為此他建議城市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動,加強學生上學放學秩序教育引導,提高學生家長秩序意識,指導其有序停放自行車、電動車等。
孫虎生認為在學校周邊應劃定區域,規范停放,清理長期停放車輛,同時可以增設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配合交管人員在上學放學期間專人負責學校門口秩序管理。
“中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容易沖動、叛逆,且其自身防范意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很容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兩會上,綏德縣政協秘書長李曉赟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職人員急救知識培訓的提案。
李曉赟說,很多學校教職人員的急救知識培訓很少,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急救知識的教育培訓,教師們了解急救知識更多的是通過網絡這種非權威渠道。而且很多學校醫務室不健全,一旦學生發生不適或意外,只能打電話到醫院求助。
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在校園里的安全有一個更有利的保障,李曉赟建議教育部門建立常態化教職人員急救知識培訓工作機制、考核機制,將急救培訓納入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規劃,將在職人員急救培訓納入繼續教育計劃。
他認為應優先在中小學校、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療急救(指揮)中心等單位建立固定培訓基地,逐步將培訓場所延伸至社區康復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并在學校建立專業急救知識板塊,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基礎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宣傳等。
目前我們國家的老齡化問題已然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留守老人的醫療問題,成為牽動子女和社會的一個痛點。兩會上,縣政協委員劉治國就將關注的目光放在農村留守老人上門醫療服務這個方面。
劉治國說,目前綏德縣70歲以上農村留守老人1萬多人,大多身體健康狀況欠佳,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一旦發生突發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時醫治,而且很多老人有病了擔心連累子女能拖就拖,容易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要充分發揮鎮、村級衛生院作用,招聘能沉得下、留得住的醫務人員,適當提高待遇,鼓勵他們在家鄉的衛生院就業,發揮“赤腳醫生”的作用,力求對留守行動不便的老人予以上門服務。劉治國建議市縣級醫院安排醫務人員定向對口指導鎮村衛生院發生的醫療難題,通過視頻、電話等形式進行線上指導治療,同時提高鎮村治療報銷比例,進一步減輕老年人就醫經濟上的困難。
養老是一個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如何有效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一直在思謀的一件大事。縣政協委員郝維厚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他說目前全縣339個行政村中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278所,已經開院運行185所,為注冊登記的2300多農村老人提供用餐、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等服務,全縣還建成7個城鎮日間照料中心和4個較大規模的區域敬老院和一個養老服務中心,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一部分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設施發展不均衡、財政投入運行管理費用不足、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力量薄弱、養老服務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郝維厚建議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規劃,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現有敬老院基礎設施,鼓勵醫院將閑置資源改造成康復醫療機構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鼓勵鄉鎮衛生院積極開展養老服務。
郝維厚說,要提高勞動報酬,完善社會統籌,加強基層一線養老服務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增強養老服務行業的吸引力和穩定性。“要大力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出臺政策,從建設用地保障、減免相關稅費、建立長效運行補助經費機制、將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等方面入手,真正將黨委政府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做到落地生根”。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