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閆智 首席記者 李榮
“修剪的時候,要將這種過密枝、病蟲枝都修剪掉,主要以平衡樹勢和培養樹冠為重點。注意剪口處要平滑不能留殘樁。”3月12日,在西安市臨潼區交口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臨潼區政協委員、交口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總經理王英正忙著為群眾講解修剪果樹注意事項。
像這樣把農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對王英來說已是一項常態化工作。
“王委員,我們村里現在有1500多畝棗園,每年5月都會發生大面積黃化現象,大伙采用多種防治辦法都沒有效果,您是專家,能不能給我們出出主意?”幾年前,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鄉村民張雙喜慕名遠道而來,專程向王英求助。
了解情況后,王英當即和張雙喜一道來到通遠鄉發病棗園查找黃化“病根”。“很多棗農對當地土壤和棗樹生長習性不夠了解,采用了不當技術,導致棗樹出現缺鐵性黃化病。”王英說。
王英隨即制定了技術方案,把多年總結出的治療缺鐵性黃化病辦法教給村民,解決了長期困擾棗農的難題。
王英酷愛園藝和果業,1981年就在自家承包地里摸索果樹栽培技藝。“棗園必須要做到品種超前、技術創新,服務周到、樹立品牌。”這是王英定下的目標。
1995年,在臨潼區政府和交口鎮政府的支持下,王英在交口鎮建起了占地100多畝的棗園。建園之初,王英和員工吃住在一起,一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目前棗園每年可向社會提供鮮棗40多萬斤、棗樹苗70多萬株。
多年種植實踐,王英寫下了20多萬字的觀察日記,總結出棗樹矮化密植管理技術、繁育技術、棗果保鮮及深加工技術,使棗果產量由原來的畝產400斤提高到現在的4000斤以上。
如今,王英所在的棗樹種植示范園注冊的“秦脆蜜”商標,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無公害”產地、農產品認證,示范園被省市科技局認定為民營科技企業,并榮獲市科技進步金橋獎。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讓棗農脫貧致富一直是王英最大的心愿。多年來,王英多次帶領棗農前往大荔等地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
在王英的幫助下,1996年至2010年,臨潼區交口街道周寨村、現櫟陽街道卷子村等地先后建立起8個種植點。對前期資金不足的棗農,她免費提供種苗;農戶不懂技術,她現場培訓,手幫手地教,各種植點都實現了當年建園當年見果,第二年畝產均值達500多元,第三年畝產均值超2000元,第四年畝產均值超5000元的目標。
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發展棗園的熱情逐漸高漲。截至目前,周圍鄉鎮新發展棗園1000多畝,年產鮮棗400多萬斤,年產值過千萬元。
這些年,王英還積極反映群眾的熱點難點問題,先后提出10余件提案及社情民意信息。其中,《關于做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建議》被區政協評為2020年優秀提案。
在交口鎮工作20多年來,王英為了幫助群眾掌握科學種田知識,免費舉辦技術培訓班23期、參訓群眾達5000余人次,接受技術咨詢群眾萬余人次,大家親切地稱她為農戶貼心人。
交口街道所轄區域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由于距離城市較遠,剩余勞動力中大部分是農村婦女。針對這一現狀,王英在棗樹種植示范園增加就業崗位,幫助她們增加收入。據了解,示范園共安排農村婦女36人,累計臨時用工3萬余人次。
“政協委員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我經常提醒自己是一名政協委員,要努力把參政議政與本職工作結合好。”王英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