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強則市域興,民營興則市域活。
2023年開年,省委、省政府對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進行了重點部署,并研究出臺了《大力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商洛市委五屆三次全會、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對發展“四個經濟”進行了全面動員。站在新起點上,如何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探索具有商洛特色的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
為深入落實省委市委部署和要求,助力商洛經濟高質量發展。商洛市政協集中3月份一個月時間,組織界別委員和專家學者成立8個調研組,深入全市126戶企業、17個產業園區開展實地調研,通過深入“解剖麻雀”察實情、問需求、謀對策,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各方共識、共謀發展大計。
3月29日,市政協召開專題議政協商常委會,圍繞“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議題深入研討交流,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形成了全市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和8份縣區專題調研報告,以高標準履職成果踐行“提質增效年”行動,為全年協商調研做出示范、樹立樣板。
發揮生態優勢 擦亮發展特色經濟“金名片”
作為全省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山區城市,堅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努力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商洛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市政協委員方向建議,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落實到縣域發展的全過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提升、動力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
縣城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發展特色經濟。調研組建議,利用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經濟,依托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構筑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
“商洛是我省重要的產茶基地,產值超過20億元。”市政協委員石紅菊建議,持續打造商洛茶葉這一特色產業,加快健全茶葉種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全環節全覆蓋的茶葉質量標準體系,實現“一個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市政協委員陳發春說,“尾礦也是一種資源,商洛現有尾礦資源潛在經濟價值高,建議實施‘一庫一策’制度,制定回采及產業方案,依托‘秦創園’創新驅動平臺,加快技術升級換代,讓尾礦資源變廢為寶。”
“前不久,商洛成為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地級城市,發展康養產業是商洛發展的趨勢和優勢。”市政協委員王衛平建議,以健康醫養、文旅、體育等六大產業為支撐,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康養產業體系。
聚力園區建設 走產業集群發展“新路徑”
2022年,商洛市7個工業集中區、167個農業園創造了全市69.3%的產值和72.5%的進出口總額。
要把園區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圍繞確定的首位產業,培育“鏈主”企業、鏈條企業,打造循環產業聚集區。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好園區龍頭作用。”市政協委員王寧建議,緊扣“一都四區”建設,科學編制園區規劃,找準好客商,引進好項目,合理劃定園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產業園區。
縣城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是項目建設。市政協委員李滿凱認為,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要立足實際,搶抓機遇,抓好項目儲備,創新工作思路,破解政策執行、項目建設用地、資金籌措等瓶頸制約,促進項目建設全流程提速。
“發展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市政協委員胡選生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入點是依托商洛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全力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培養新材料、健康醫藥、康養旅游等重點產業集群,以此形成商洛經濟核心競爭力。”
寇紅運委員建議,立足“菌果藥畜茶酒”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發展戰略,按照“一縣一業”清單和總體發展思路,做強“3+N”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打造鄉村振興的優勢產業、富民產業。
聚焦堵點難點 獻出助企紓困解難“千金方”
“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在發展中仍然面臨用工難、融資難、審批難等問題。”在閉門座談會上,企業家們直陳問題。
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公司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結合的企業,有幾條生產線一直面臨招工難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出臺“家門口就業”鼓勵政策,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
市政協委員李曼建議,發揮村(社區)組建勞務服務工作站作用,建立縣一鎮一村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人力資源信息庫,摸清底數,定期舉辦全市企業人才招聘會,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點對點招聘”等就業援助活動,引導市內現有勞動力就近就業。
企業融資難是此次調研中企業家反映最多的問題。市政協委員姬劍鋒建議,通過銀行組建銀團貸款,用企業固定資產、自有采礦權、知識產權等作價出讓部分股權等方式盤活資產。同時,引導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加大信貸投入、放寬抵質押物要求等途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調研組發現,建設用地緊缺,已經成為制約項目落地實施的瓶頸。調研組建議,在全市開展“批而未建”及閑置土地清理專項行動,探索跨縣域占補指標有償使用和調劑制度,加快清理“僵尸企業”和“騰籠換鳥”步伐,建立土地畝均效益評價機制,多渠道為企業發展解決用地問題。
“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合力。”調研組還建議,政府要在保證地位、給足政策、優化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企業要圍繞主業穩打穩扎,在提高自身素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強市場活力等方面下功夫,共同推動商洛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白為)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