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劉名洋 記者 唐冰)荷香淡墨綠漢水,暖日晴空風來新。6月27日,政協安康市第五屆委員會召開第八次常委會議。圍繞“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進行專題議政協商,為推進綠色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架構山水成林的城市格局,建成秦巴腹地生態旅游城市凝聚智慧和力量。
會前,安康市政協3名副主席分別領銜子課題同有關部門、有關縣區政協上下聯動,從2月份開始,組織相關委員、專家學者和黨政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實地調研和外出考察,為常委會集中議政協商提供了豐富素材,做好了充分準備。
“起筆”勾勒基礎建設 促新型城市發展
近年來,安康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聯通省內、通達全國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漢江綜合整治、小型水庫、防洪保水等工程加快實施,城鄉安全飲水保障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提升,城鄉電網安全性、可靠性不斷增強,“氣化安康”持續拓展,4G網絡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市五次黨代會和今年兩會確立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發展總綱和“發展為要、創新為先、民生為本、生態立市、開放興市、產業強市”的發展路徑。
“基礎建設不僅要有全面性,還要具有發展性、服務性。”市城管局建議,在現有基礎上,緊隨時代特色,增加城市智慧化管理,智能化建設,將城市基礎建設打造成一網通式智能平臺;在平臺上建立建全城市安全運行機制,有效的控制和減少自建房、裝修、建設等安全管理問題。
“分類加強重點縣城和重點鄉鎮建設,促進功能互補、區域聯動互補、特色服務功能互補的基礎建設,實現一主多輔的輻射帶動作用,夯實新社區、新集鎮基礎建設,融合好各地歷史文化、經濟產業、旅游特色,形成‘一點促面,面面俱新’的多元新型城市格局”安康市政協副主席楊義龍建議。
“運筆”描繪畫廊旅游 構建生態持續長效
安康是漢江“黃金水道”和漢江上游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與綠色循環產業聚集區,全域納入《國家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發展不易,生態發展更是不易。2015-2022年間,森林覆蓋率增加到68%,漢江出水斷面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優良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市空氣質量2022年優良天數347天,常年處于全省前列。
市政協委員程云認為,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要堅持生態為基,充分發揮市委、市政府引導管理作用,依據安康“一江兩岸”“一湖兩岸”等特點,把生態發展、生態旅游作為惠民產業,堅持長期發展,從政策、項目、資金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全面提振旅游產業、生態發展等市場主體信心。旅游產業發展要保持區域特色,不盲從、不跟風,提升旅游的體驗度,合理梳理旅游體系,有溫度、有感情、有特點的植入旅游體驗,促進生態旅游高速度、高質量發展。
重發展還是重建設,是需要權衡考量的問題。市政協委員郭全忠建議,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應當側重生態經濟建設,通過生態促進經濟發展,帶動重要節點城市的建設發展,要減少區域性發展后影響要素聚集,要以“綠”為標,以“保”為策的思維的方式,堅守綠色循環發展理念,建設出地區縣域經濟綠色的發展之路。
“落筆”暈染產業增速 保障營商環境實效
安康市委、市政府始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提高縣域經濟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近年來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呈現出質、量雙提升局面,但總體上看,安康縣域經濟規模與產業經濟發展問題和困難依然突出。
石泉縣政協主席胡學軍建議,明確安康“富硒茶”和富硒產業的政策支持,發展特色產業,促使產業形成“雞窩狀”互相促力,產業行業規模發展,堅守縣域特色引領,做精、做強傳統特色產業,大力加強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產能建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主導產業鏈帶動縣域產業,以“域”謀發展向以“鏈”謀發展的轉變。
優化營商環境保障,提升市場主體感受度、滿意度、實效度。市政協委員程維國建議,政策扶持精準施策,部門幫扶應準確到位,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全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一流營商環境。
安康市政協主席周建功表示,此次會議委員們圍繞“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議題,以宏闊的視野把牢安康發展坐標,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戰略和省市發展大局,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經過會前調研、會中討論、會后總結,形成了一份份寶貴的的建言成果。這些成果將通過政協常委會專題協商議政“專列”直抵決策層,為安康市委、市政府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建設,謀劃更高質量、更具特色、更優發展的“新藍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