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靜波 攝
?11月7日,政協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0位常委圍繞“發揮我省科教資源優勢,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作大會發言。
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省委會副主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馬曉華發言: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高校為核心、以企業為重點的政校企合作機制,能夠充分發揮“1+1+1>3”的協同效應,有效實現三方合作共贏。
當前,我省在政校企協同育人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涉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政策制度不夠完善、落地難,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調動高校、社會和用人單位合作的積極性。二是高校辦學思路有待調整。部分高校在爭取行業和企業的辦學資源投入上著力不足,高等院校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在協同育人工作方面地位較為被動;高校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手段單一,缺乏第三方的獨立評價與監督。三是校企合作成效亟需提高。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意識不強、主動性不夠、參與度不高,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擔當不夠,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人才供需失衡。為此,建議:
一、政府主導權益共享,實現政校合作從聚合到融合的轉變。構建良好的發展生態,調動行業、企業參與高等院校辦學和育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平臺。加強高校與地方政府縱向和橫向的溝通和聯系,力促政校合作務實推進、開花結果。
二、推進“雙主體”企業學院模式,構建多元評價機制。建設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雙主體”企業學院,推行校企“雙主體”辦學,實現“雙崗位”聘任。在評估方面建立涵蓋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建立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
三、校企共建技術研發中心,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組建校企科研聯合攻關團隊,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大力促進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立一支由專職教師和省市勞模、企業專家、技能大師等組成的專兼結合的混編隊伍,培養具有“雙創”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四、建立實時反饋與調整機制,鼓勵跨界協同創新。建議建立政校企實時反饋機制,確保“雙創”人才培養項目隨時調整,滿足實際需求。企業可提供近期畢業生能力和技能的評估情況,幫助學校調整課程和培訓內容;政府可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和方向指引,共同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