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通訊員 韓艷艷
劃定15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建設高標準農田近10萬畝,實施高效旱作節水項目近10萬畝,建成8個肉羊、12個肉牛養殖整村推進示范村,培育高素質職業農民2156人……“數”看神木農業發展的喜人局面,一幅絢麗多姿的鄉村振興水彩畫正在麟州大地鋪展開來。
在答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神木答卷過程中,神木市政協主動擔當,將“促進農民增收”列為本年度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主題,精心組織、高效籌備。11月8日,市政協召開二屆四次常委會議,與會常委、委員通過大會發言的形式深入協商討論,為全市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把脈支招、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沉浸式”調研理出一本“明白賬”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為確保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由神木市政協主席毛曄包抓、市政協辦公室和提案委牽頭,組織相關委員和專家開展了以“促進農民增收”為議題的常委會協商調研,深入一線進行了多次“解剖麻雀”“剝繭抽絲”式大調研,把情況摸透、把問題找準、把舉措搞實,并形成了高質量調研報告。
“老鄉,咱們這兒最能體現地域特點、當地特色的產業有哪些?”“大家每年收益能有多少?”“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在中雞鎮納林采當村,調研組詳細了解當地鄉土資源開發基本情況和特點優勢,認真分析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隨著調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制約農民增收的一些因素逐漸“浮出水面”,例如農民收入存在地域差異、涉農改革推進緩慢、農業扶持政策不穩定、農業產業發展整體水平相對較低、優勢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品牌沒有形成、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新型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職業農民力量不足……
找準了“病癥”,調研組開出“藥方”,建議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產業鏈招商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
高質量協商助力農民“鼓錢袋”
大會發言期間,與會政協常委、委員就如何寫好“促進農民增收”大文章建言支招。
大力促進農業科技化,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大幅度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委員們的發言集中在產業興農方面。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王克軍常委建議,加大人才培訓和創業指導力度,打造精品特色農業和“全鏈條”產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龔增利常委建議,神木市委、市政府應盡快出臺適宜新發展階段的農業獎補政策,支持農戶提升機械化水平,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
“如果神木能把小米、黑豆、牛羊肉等打造成像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一樣的產業,從事相關生產經營的農戶便能實現持續穩定增收。”高飛委員建議,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把農戶個人生產經營融入整個產業鏈條,讓農戶在生產經營的同時享受產業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針對近年來農村人才大量外流問題,李增開委員建議,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機制,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和本地高層次人才返鄉創業,定期舉辦人才交流會,為農村發展尋人才、找技術開辟窗口。培養一支務實創新的新型農民隊伍,通過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種養能手等人才的推動作用,進一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
共謀“一盤棋”拓寬增收新渠道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委員們認為,如何實施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計劃,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神木市實現鄉村振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委員們呼吁,在“政策協同”上有效發力,從“脫貧成果”和“制度成果”兩個層面,實現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全方位的有效銜接。
毛曄表示,抓好促農增收工作,必須統籌各方力量,從農民的收入構成入手,夯實增收基本盤,積極開發農村多種功能,狠抓能人返鄉創業,深化改革挖潛力,拓寬增收新渠道。市政協要認真梳理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形成市政協常委會建議案,及時報送市委、市政府。
“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政府將持續發力,破除增收上的知識瓶頸、要素制約、制度障礙。”神木市副市長焦艷霞表示,市政府將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持續下大功夫,確保戶戶有增收措施、家家有致富渠道,讓更多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形成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打好政策組合拳,不僅要做好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的‘加法’,還要做好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法’。”與會常委、委員表示,要在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中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有效推動工作落實,為共繪神木鄉村振興新畫卷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