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研為聚力,變協商為共鳴,變納諫為獻策……1月15日,漢濱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蔣平深入工商聯界別委員工作室、新生代企業家商會開展“走基層,訪委員”活動,“問診把脈”式溯源,“解剖麻雀”式會商,一場別開生面的“沙龍”,凝聚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共識。
活動中,蔣平實地察看了工商聯界別委員工作室“六有”建設和委員履職探索“321工作法”,了解了新生代企業家商會陣地建設、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的情況。
隨即召開政企懇談會,區政協辦公室主任徐嬋通報了區委十六屆九次全委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區工商聯主席易瑋介紹了創建全國縣級“五好”工商聯、商會建設和“萬企興萬村”行動、建立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制度等工作情況。
“漢濱區克服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穩中求進,逆勢而為,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政協委員沈凡率先發言,她談及企業面臨的挑戰時,懇請“在同等條件下,本地消費盡可能的支持本土企業、本地產品一把,攜手共克難關,同步共謀發展。”
“興安市場拆違治亂順應民心,經營戶搬遷目的地要收費合理,以確保遷建商戶的穩定性、長久性……”熊英功委員,把分流商戶的心聲帶來。
“小微企業抗風險弱,還沒有徹底從疫情陰霾中走出,希望穩崗援企政策再持續一段時間。”李曉紅委員表達了實體經濟的期盼。
民辦幼兒園執行普惠性收費標準,存在新開發小區配套設施不全、生源分散、優惠政策難兌現等問題,引起了從事幼教事業的政協委員王志龍、朱成偉的共鳴。
魏泰麒委員以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傾注鄉村振興的情懷,致力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建議宏觀政策給予適當的傾斜。
從事藝術培訓的張磊委員就民辦職業教育的市場前景暢談了愿景。艾麗委員分享了“大健康”理念,提出共建美好未來的倡議。韓爽、李龍杰委員表達了對校園安全的關注。
企業代表胡雷雷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內外資公平對待、解決城市停車難等問題,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新生代企業家商會會長熊捷以房建、工程、教育三個板塊為例,分析了市場窘境的根源和出路,提出嘗試推進混合所有制“破局”的設想。
實體營銷業代表陳泉子,建議加強對混淆視聽的自媒體有序管理,清朗網絡空間。
汪軍委員感慨表示,政協走進企業,企業走進政協,拉近了清親政商關系,增強了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提升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政治思想境界,一舉多得,希望這種良性互動機制持續保持。
蔣平認真聽取大家的踴躍發言,邊記邊就有關政策導向問題,一一做了解答,談及“雪中送炭”的援企紓困政策,他指出這是政協委員及時反映企業遇困情況的呼聲,爭取來的“真金白銀”惠澤。談及城市建設規劃問題,提出要弄清原由,吃透政策,以最合理化的建議爭取民生福祉最大化的利益。談及如何高質量的諫言時,他形象的比喻,要用“顯微鏡”聚焦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要用“探照燈”找準方向和路徑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意見,這樣提案或社情民意才能靶向用力、有的放矢,發揮好參政議政的作用。
“沙龍會”有溫度、接地氣,激情昂揚,變成了謀發展、促進步的“諸葛亮會”。蔣平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協要緊扣區委十六屆九次全委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全市舞龍頭,全省爭上游”目標,與黨委同心、與政府同向、與民生同行,在深入推進“三個年”活動中,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建真言、獻良策。同時殷殷囑托工商聯要立足“娘家人”的角色定位,樹立“店小二”意識,優質服務企業,既要在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上用心,又要在內引外聯發展上用力,雙抓雙促,夯實“兩個健康”,為漢濱舞龍頭走前列引領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實習記者 龐浩楠 通訊員 翁軍 記者 唐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