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人:閆小寧
省政協常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省委會副主委
省中醫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二級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文化建設飽含殷切期望,要求“發掘和用好豐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建設”。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出臺了一攬子政策,將文旅產業列入四大萬億級產業之一,全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8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3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和110%,為實現萬億級文旅產業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目前看,我省文旅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文旅產業發展水平與文旅資源大省地位不匹配。陜西擁有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以文旅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聞名于世。但2022年我省旅游總收入排名全國第15位,全省1674家規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占全國總量的2%。而早在2018年,四川省文旅產業總產值已過萬億元大關。二是“文旅+”產業融合仍需“破圈”。我省文旅產業開發同質化程度高、差異化不足,如鳳凰古鎮、蜀河古鎮等文化名鎮名村雖然各具特色,但發展體系都趨向于“民俗+民宿+小吃”,特色化開發不足。“文旅+”產業發展合而不融,文旅新產品新業態不豐富,難以適應游客特別是年輕游客的需求。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省際協同發展不夠。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占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的90%和旅游收入的75%,其他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省際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我省同周邊省份文旅資源雖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缺乏聯動合作機制。
當前,文旅市場加速回暖,文化建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期。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陜西豐厚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一、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打造文旅產業集群。構建特色文化品牌體系,發展新型業態。做大做強“西安鼓樂”“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長安畫派”“陜北民歌”等文化品牌,持續提升《長恨歌》《夢長安》《駝鈴傳奇》《法門往事》《延安保育院》等旅游演藝劇目水準,形成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陜西文旅IP矩陣。以園區、基地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集群化發展。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為引領,以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為載體,打造文化裝備制造、毛絨玩具、陶瓷、皮影、剪紙、泥塑、農民畫、石雕、編織、刺繡等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等項目。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方向,推動文旅產業鏈式發展。著力打造文娛演出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鏈、會展經濟產業鏈、賽事經濟產業鏈和出版發行產業鏈,形成“一業興帶百業旺”的文旅大產業發展格局。
二、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塑造文旅融合樣板。推動“文化+”融合發展,對標國際文化和旅游中心建設目標,以周、秦、漢、唐文化內涵挖掘拓展為重點,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體系。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文旅與工業、科技、教育、體育、交通、水利、農業、林業、金融等深度融合,塑造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陜西風格的農旅融合、茶旅融合、體旅融合、康旅融合產品,避免千村一面、千街一面。建設特色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依托我省“文化陜西”“山水人文”的核心文化資源,以西安為中心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國家級陜北文化、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三、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優化省內區域空間布局,以西安、延安、漢中等城市為錨點,提升關中歷史文化旅游帶、陜北民俗及紅色文化旅游帶、陜南自然生態旅游帶發展水平。強化跨省合作,探索省際文旅產業合作新機制,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協作區、陜甘寧邊區紅色旅游發展集群等跨省合作,打造一批項目聚集、輻射帶動效應大的國家級跨省旅游精品路線。依托“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打造國際文旅中心,深入挖掘絲路沿線國家(地區)共同“文化記憶”,在西安打造中國-中亞絲路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旅游聯盟總部。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