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人:宋楊
民建中央委員
省政協常委
民建省委會秘書長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制造業為本、實體經濟為重,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具有重要意義。2023年,全省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航空產業規模占全國四分之一,特高壓輸變電設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隆基綠能光伏組建產量全國市場占有率達20%,秦川機床數控磨齒機、螺桿磨床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二期等項目投資大進度快,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不斷賦能。
但是與先進省份相比,陜西裝備制造領域千億級企業僅2家、百億級企業15家,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大企業數量都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企業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生產過程信息系統的覆蓋率和設備的工業聯網率較低,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二是配套企業分布較散,工業園區相關配套產業聚集度不高,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為此,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地。依托航空航天、電力裝備、數控機床、衛星及應用、光伏等領域的優勢,進一步明確陜西在這五大領域的戰略任務和路徑,形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為核心特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深化省內航空航天領域合作,推動“航天研發+閻良制造”“西安研發+漢中制造”,爭取國家重大項目落地,打造世界級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差異化推動建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資訊、研發、服務、營銷平臺和機制,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創設國際標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和服務體系。
二、積聚創新資源,激活產業發展的澎湃動力。利用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陜西設立航空航天、光電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創新企業和高水平的成果轉化中心,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業軟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解決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積極培育科技型領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支持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參與政府部門政策編制和科技發展規劃,參與技術創新決策。搭建高端技術創新研究平臺,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組織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推動企業向全流程、多領域智能協同運營轉型。
三、深化協同發展,高水平謀劃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央企與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在數控機床、輸變電、民用無人機、增材制造等領域融通創新、協同發展。提高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對產業園區外企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圍繞陜汽、比亞迪等龍頭企業,鼓勵配套企業集聚,擴大本地配套規模,全面提升汽車裝備制造水平。編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年度版目錄,研究出臺貼合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民營企業有序準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舉辦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的優化組合,提高產供銷一體化水平,提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知名度。
四、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積極推動落實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財政補助、研發經費統計“清零”獎勵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獎勵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力度。依托信用中國、工信管理等平臺,全面掌握企業真實生產經營狀況,形成企業發展評估報告、應收賬款凈值評估報告、企業信用管理咨詢報告等,提升銀行授信能力,推進信用融資。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大力引進高端裝備產業研發設計人才。依托職業院校,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在相關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大力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