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就是拼人才,拼營商環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陜西民營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的“微不足道”,到2022年我省535.8萬戶經營主體中民營占到98%,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近一半的GDP、近一半的投資、近一半的稅收和近40%的進出口額,撐起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
“我省民營企業總體規模較小,集中在小微企業,發展既有機遇,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既有體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觀原因導致的缺憾和不足。”1月27日,省政協委員、陜西中起文化發展集團董事長徐靖在小組討論中,對目前全省民營企業現狀的認識道出了許多企業家委員的心聲。
徐靖委員(攝影:趙婧)
徐靖分析,后疫情時代國內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越來越嚴峻的人才、資源、環境壓力都對我省民營經濟健康高速發展造成更大挑戰。營商環境優化不足、民營企業融資困難都是必須優化解決的現實問題。
“要想方設法營造引才聚才用才的優質環境,強化政策供給,提升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細化人才引進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徐靖建議,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講好優秀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故事,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讓企業家事業上有成就、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形成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好比陽光雨露,收益或許不覺,但是失之必將難存。徐靖建議,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辦事過程中推諉扯皮、部門間協同辦理不足現象,突出對民營企業權益平等保護,減少禁止和限制,簡化企業辦事手續,優化公共服務。
“小微企業金融融資環境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部分,提升服務質量,降低融資成本也是小微企業的共同訴求。”徐靖建議,要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融資平臺系統作用,有針對性地解決為大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積極推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發展,推動科技保險和專業保險工作,創新保貸聯動模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 趙婧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