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陜西省委會
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3年,民建陜西省委會圍繞“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議題,先后赴省工信廳等部門和西安、漢中、寶雞等市開展調研,聚焦問題短板,集思廣益獻良策,助力我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
存在問題
一是市場主體弱。目前,陜西裝備制造領域千億級企業僅2家,百億級企業15家,與先進省份相比,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大企業數量都有較大差距。民營企業參與度低,由于制度機制以及內部分工協作的因素,往往出現項目總師單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導致民營企業“想進進不去”“能干不讓干”,仍然存在“玻璃門”和“旋轉門”的現象。
二是盈利能力低。受疫情沖擊、全球高通脹及地緣政治沖擊等影響,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普遍面臨營業收入下滑、賬期延長、成本上升等問題,導致企業盈利能力較弱,運營壓力大,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意愿普遍較低。
三是數字化轉型緩慢。總體來看,西部地區的高端制造業數字化基礎和轉型條件較為薄弱,在陜西還有相當一部分裝備制造企業是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設備較為陳舊,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生產過程信息系統的覆蓋率和設備的工業聯網率都較低,導致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采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進行精準營銷、智能化生產、科學決策等方式尚未普及。
四是配套率較低。部分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依賴進口,智能制造的網絡、信息安全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能力不足,存在關鍵基礎零部件(如傳感器)、工業軟件、新型材料等“卡脖子”問題。配套企業分布較散,工業園區相關配套產業聚集度不高。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互為依賴、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尚未形成。
五是要素保障不充分。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小,在陜西裝備制造業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中,財政資金僅給予每戶50萬元、30萬元獎勵。研發等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較大。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暢通,政策時效無法保證。政企之間信息不對稱,企業對于相關扶持政策不了解,影響政策發揮其應有效果。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存在。
意見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一是從國家層面完善規劃布局。要全國一盤棋,既要重視產業發展規劃,又要統籌區域空間布局。明確各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重點方向、領域,做到各省發展應有側重,防止重復建設。二是支持建立“西漢蓉”航空產業帶。以西飛、陜飛、成飛為依托,從國家層面成立“西安—漢中—成都”航空產業帶發展協調機構,建立健全跨區域協調議事機制,促進“西漢蓉”在航空產業技術開發、產能提升、零部件制造以及人才資源等方面深化合作,實現陜西和四川航空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贏發展的合作局面。三是支持在陜西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地。依托陜西在航空航天、電力裝備、數控機床、衛星及應用、光伏等領域的發展優勢,進一步明確陜西在這五大領域的戰略任務和路徑,形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為核心特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打造產業高地。四是差異化推動建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資訊、研發、服務和營銷平臺與機制。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開發、合資合作、人才交流、兼并重組等方式,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基地。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創設國際標準,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和服務體系。
(二)強化創新支持。一是支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將重大技術成果落地各省。重點支持在陜西設立航空航天、光電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創新企業和高水平的成果轉化中心。二是在西部布局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業軟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解決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三是支持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上升為國家創新平臺。先行先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全聚合科創服務系統等制度。四是培育高質量科研項目和提升高端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培育科技型領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支持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參與政府部門政策編制和科技發展規劃,參與技術創新決策。搭建高端技術創新研究平臺,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
(三)壯大市場主體。一是鼓勵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央企與地方國企融通創新發展。重點支持數控機床、輸變電、民用無人機、增材制造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領域央企的重大項目、成套設備和先進技術,促進央企與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二是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加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公共基礎設施和政策、市場環境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推動產業關聯的企業合理流動、入園發展,增強對產業園區外企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努力擴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鏈基地、知名區域品牌。三是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利用智能技術推動業態創新,組織實施以“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為主要內容的智能化改造項目,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產線,推動企業向基于智能制造的全要素、全流程、多領域智能協同運營轉型。完善網絡安全屏障,建設綜合防御能力體系,為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護航。四是完善產業鏈條。采取“目錄引導、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攻關突破,實施一批強鏈延鏈、建鏈補鏈重點項目,提高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水平和穩定性。圍繞鏈主企業,鼓勵配套企業集聚,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提高本地配套率,打造集設計、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
(四)指導民營企業有序融入新賽道。一是編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目錄(年度版),研究出臺貼合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民營企業有序準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如觀念、政策、措施、習慣性做法),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家、商會、協會參與涉企政策制定。三是應用價值鏈思維,通過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一體打造,促進國有和民營裝備制造企業共同發展。
(五)提高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和擴大中央財政對企業技改的投入,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改造。積極推動落實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財政補助、研發經費統計“清零”獎勵等各級各類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獎勵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力度。二是鼓勵各省市政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支持各地舉辦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提高產供銷一體化水平,打造產業新名片。通過會展活動有效溝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的優化組合,促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全鏈式發展,提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知名度。三是建立國家級省級工業擔保融資體系。依托信用中國、工信管理等平臺,全面掌握企業真實生產經營狀況,形成企業發展評估報告、應收賬款凈值評估報告、企業信用管理咨詢報告等,提升銀行授信能力,推進信用融資,解決融資難問題。四是保障企業人才需求。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大力引進高端裝備產業研發設計人才。依托職業院校,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在相關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大力培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用型技能人才。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