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陜西省委會
2023年10月1日,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實施。歐盟作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CBAM的實施將對中歐貿易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根據能源基金會分析,CBAM一旦全部生效,以2019年我國出口歐盟的鋼鐵產品貿易額約47億歐元為計算基數,將被征收約2.65億歐元的碳邊境調節稅(基于2035年歐盟完全取消免費配額、每噸二氧化碳征收60歐元的標準計算);首批納入的鋼鐵和鋁行業每年為此支付的碳關稅將達到32億-35億元人民幣,每噸增加成本分別為805元和7670元。
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治理核心議題,國際貿易規則與應對氣候變化規則交織,全球各國對氣候話語權的重要性關注度提升,發達國家正在試圖利用其在經濟和貿易領域的影響力將機制和配套標準擴大到全球范圍。除歐盟正式實施碳關稅外,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可能通過,日本、加拿大、英國等都在研究出臺相關法案。隨著相關國家法案的實施,碳關稅涉及的行業將越來越多,對進口產品的征稅范圍將不斷擴大,未來有更多行業面臨更嚴峻的碳關稅挑戰,綠色國際貿易壁壘將成為長期趨勢。對此,我們需動態評估CBAM及國際碳政策影響,提早布局應對。
為深入貫徹國家“雙碳”目標,引導國內企業積極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建議:
一、盡快啟動重點行業碳足跡核算工作。碳足跡核算是企業增強碳市場生存能力、形成減排認證、出口產品完稅避稅的數據基礎。建議按照先急后緩的思路,對受CBAM直接影響較大的鋼鐵和鋁行業以及我國對歐盟出口的主導產品,對標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要求,率先開展碳足跡核算和碳標簽試點工作。用好CBAM過渡期,鼓勵重點出口企業先行一步,采用先進技術提升綠色低碳生產水平,開展氣候友好型治理,完善綠色供應鏈建設。
二、開展高水平碳關稅研究。借助碳關稅應對過程,加強對重點國家綠色新政的跟蹤研究,厘清產業鏈碳轉移路徑,制定合理的碳泄漏補償機制,針對重點國家碳關稅提出反制措施,提升我國在國際減排和綠色貿易談判中的話語權,探索推進“一帶一路”碳關稅機制,在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塑造近岸綠色價值鏈。
三、加強國際國內綠色貿易規則對接。用好多雙邊貿易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國際國內綠色貿易規則對接,支持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產品貿易。比如,開展間接排放規則的對接互認,打通國際國內在綠證、綠電和碳市場排放量扣減方面的銜接和互認,為生產環節使用綠電的出口企業提供有效的減排認證,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碳競爭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