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報告不僅內容豐富,見解獨到,而且緊貼實際,為安康市的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6月28日,在安康市政協五屆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安康市副市長陳暉在認真聆聽了委員的發言和報告后,對各調研組提交的調研報告給予高度評價。
如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振興鄉村產業鏈?如何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如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面對著這些復雜的問題與痛點,安康市政協迎難而上,直面問題,交出了一份不一樣的高質量履職答卷。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本次會議上,6名代表做足調研功課,奮力精準建言,結合各自的調研成果、實踐經驗進行了精彩匯報。
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新引擎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建議發揮農業‘1+2+3’ 的‘加法效應’,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加強產業之間的對接,暢通農產品生產、銷售、供給渠道。注重在保護和傳承中開發‘土特產’文化價值,挖掘農村生態新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興、農民富。”市政協常委、經科委主任楊宗斌在發言中反復強調牽好“鄉村產業”這個牛鼻子,發揮“富硒+有機”的本土優勢,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安康市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總量做大、品質做優、效益做好、品牌做響、增收做實,推進鄉村經濟不斷壯大發展。
“石泉預制菜、漢濱生豬、紫陽與平利茶葉、嵐皋魔芋等產業目前都已經成為全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提起這些轉化落地成果,楊宗斌如數家珍。未來安康市將繼續強化品牌理念,加快全鏈融合發展。按照“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引領”戰略和“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的思路,促進全要素集聚、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發展。
環境改造: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點任務。安康市政協根據年度協商計劃安排,成立專題調研組,為打造美麗鄉村出實招,獻良策。
市政協委員、社法委辦公室主任王擁軍從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這四大問題入手,抽絲剝繭,深入分析,一一進行了破題和建議。
“通過赴江蘇省考察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我認為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結合我市情況,可以在這幾方面上下功夫”。他建議加強統籌引領。要圍繞“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突出“八清一改”,點面結合,全面開展衛生大清掃,環境大整治,實現村莊清潔行動全域覆蓋。完善易地搬遷社區基礎設施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建設安全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垃圾分類回收點等基礎設施,提升居住安全性和舒適度。創新舉措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農民主體性和參與度,持續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集體經濟:夯實鄉村振興新基石
“必須意識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市政協委員、民宗委辦公室主任王應珍強調并分享了專題調研成果。
目前,安康市各縣區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上進行了大膽探索。通過“政府引導、村委主導、村集體合作實施”的方式,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大力支持領辦、創辦、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形式,產業集中帶動、項目集中引領、集體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安康市工商業聯合會,市工商聯副主席胡曉山補充道:“村集體經濟收益使用方式還需優化,鄉村人才缺乏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他提出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要多措并舉抓好人才引育工作,為鄉村建設積累人才儲備。另一方面要緊盯“五大振興”要求,立足村情實際,把村集體經濟資金最終支配權交給村民百姓,用活用好村集體經濟資金;同時要在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事業中運用“容錯糾錯”機制,消除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顧慮,逐步完善村集體經濟收益使用辦法,最大限度發揮集體經濟收益價值,助力鄉村振興大局。(實習記者 龐浩楠 記者 唐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