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
創新是陜西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底氣所在。今年以來,咸陽市聚焦科技創新,堅持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雙向發力,推動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發揮新型工業化引領和支撐作用,全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新進展新突破。10月18日,咸陽市政協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圍繞“聚力科技創新 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議題進行協商議政,為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匯智聚力。
圍繞發展大局高質量議政建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人民政協的鮮明中國特色和顯著政治優勢,強調要健全人民政協工作制度機制,進一步發揮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職能作用。這為各級政協履職盡責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新時代的政協委員,就要當好議政建言的‘示范者’。”市政協常委晁潔表示,應持續聚焦數字經濟發展、秦創原項目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等重點工作,開展高質量的調研視察,積極提交高質量的提案,為改革發展出實招、謀良策。
如何有效提升提案撰寫質量?市政協提案委主任王振龍認為,政協提案不在多而在精,提案要更加注重質量,反映情況要準確、分析問題要深入、提出建議要具體。他建議,召開不同層面的協商通報會、現場會、推進會,邀請黨政有關部門領導通報工作情況,幫助委員拓展視野,使提案更具有針對性。
“高質量建言應圍繞中心獻良策。”市政協常委崔穎冀建議,緊扣“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改革任務,多做增進改革共識、貢獻改革良策、監督改革成效、凝聚改革合力的工作。
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近年來,咸陽市委、市政府以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為承載,集聚創新要素、優化保障服務,有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不斷取得新成效。
針對科技創新平臺承載服務不力、科技創新成果與市場銜接不暢等問題,市政協常委胡平建議,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研發體系和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平臺,定期舉辦科技成果展示與交易會,促進科技供需雙方精準對接。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市政協委員牛磊看來,應積極引導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咸陽市產業發展技術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產品研發、成果推廣、實驗示范、中間實驗的全鏈條創新設計,形成以產權為紐帶,以項目為依托,各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工作模式,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而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是關鍵。如何實施更加精準有效的引才機制,吸引高層次人才到咸陽創新創造?市政協委員段雅樂建議,大力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總結運用歷屆“人才興咸”大會經驗,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通過兼職、工作顧問等靈活方式引進高端人才智力資源。同時,建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簡化人才引進手續,提高人才引進效率。
按下創新成果轉化“加速鍵”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咸陽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取得長足發展,但還存在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數字化轉型升級動能不足、要素保障未形成合力等問題。為此,市政協委員王宏建議,圍繞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五大方向”,加強對接頭部企業、上市企業、新銳企業,搶占人工智能、氫能、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產業新賽道,布局平臺基地,打造未來產業新引擎。
市委常委鄧曉鳳認為,要促進“專精特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應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優勢,支持“鏈主”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院校深度合作,持續加大與蘇州、泰州等發達地市深度合作力度,聚力關鍵領域“卡脖子”工程開展技術攻關。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市政協主席李曉靜表示,要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動員起來、凝聚起來,助推更多項目、資金和人才向咸陽集聚,形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強大合力。要提升履職盡責之能,不斷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加強“兩支隊伍”建設,以優良的作風、務實的舉措、嶄新的面貌推動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后,市委書記夏曉中指出,全市政協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強化改革自覺,增強改革本領,匯聚改革共識,在推動改革任務落實中彰顯政協擔當、體現政協作為。要把握好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優勢作用,在深化“三項改革”、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等方面持續用力,為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