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陳俊清
南璽 陳聰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如何大力發展以涵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為主要內容的全民健身運動,推進全民健身與中國康養之都建設有機融合?10月11日,商洛市政協召開五屆十四次常委會議,圍繞“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助力康養之都建設”議題進行專題協商,共謀推進中國康養之都建設大計。
倡導全民健身理念
激活新熱潮
在商洛市區的公園、體育場館,隨處可見慢跑、打球、做操的人群……隨著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全民健身成為城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如何進一步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事業,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調研組表示,要充分發揮商洛“大秦嶺”“22℃商洛”得天獨厚的生態體育優勢,大力推動市縣(區)體育館、健身公園、健身廣場及各級各類學校運動場、居民小區活動場所改造升級和建設,完善全民健身基礎設施,推動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利用率和社會效益。
“在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方面仍存在體教融合觀念滯后、缺乏系統成熟的制度保障等問題。”方向委員認為,應抓好青少年健康體育,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規,重視體育人才發掘和培養,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培育全民參與的體育生態,激發群眾運動活力。
會上,丹鳳縣政協建議,加強居民小區健身設施用地的科學規劃,保證體育設施用地分布的科學性和服務半徑的合理性。在健身設施規劃建設中,要滿足青少年兒童、老年人等群體的健身娛樂需求,因地制宜安裝適宜、安全的設施器材。
田曉建委員建議,逐步引導和改變群眾的體育文化意識,讓健身運動成為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讓大家感受到體育健身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價值。
做好賽事名城建設
展示新形象
今年以來,商洛舉辦了秦嶺傳奇2024丹江龍舟公開賽、2024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陜西省輪滑馬拉松公開賽等精品賽事。
賽事搭臺,群眾受益。如何讓賽事熱度持續下去?調研組建議,不斷拓展提升“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城市之美、文明之美、生態之美,堅持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全民健身深度融入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建設大局。
李建成委員建議,結合商洛體育賽事市場需求及公共資源的約束條件,挖掘地域特色,提高體育賽事體系的整合度,積極申辦各種國內外高端體育賽事,構建高水平競技賽事、本土特色體育賽事、大眾體育聯賽等多層次品牌賽事體系,不斷提高已有品牌系列賽的辦賽規格和品質,拓展系列賽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胡發國委員建議,在持續打造政府主導的高水準體育賽事的同時,積極推進特色基地建設和專業機構在商洛設立專項訓練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比賽,全力做好“賽事+”文章,努力打造賽事名城。
目前,全市共建成全民健身設施場地2318個,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率達10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商州馬拉松、丹鳳拔河、洛南釣魚等“一縣一特色”品牌賽事,登山、自行車、馬拉松、氣排球等賽事廣泛開展。
此外,商州區政協也建議,切實加強對賽事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優化賽事經濟發展環境,培育自主品牌,加強專業人才建設,培育區域品牌賽事,發展職業體育賽事,強化與權威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通過舉辦知名度高、觀賞性強、影響力大的國際重大賽事,形成以體育賽事為載體的“城市會客廳”。
強化體育康養融合
生發新業態
近年來,商洛以打造“國際排球名城、中國賽事名城”為契機,積極探索“賽事+”經濟發展模式,在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舉辦期間,賽事售票收入100多萬元,賽場集市售賣的商洛康養產品26.5萬元、特色美食15萬元、文創產品8萬元、U19紀念品13萬元,全市住宿業同比增長150%,餐飲業同比增長20%,商場、超市銷售額增長15%。
隋萍萍委員建議,建立體育部門與農業農村、商務、文旅、衛健、市場監管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出臺支持社會參與辦賽的政策,優化市場化辦賽環境,大力引進培育高水平的賽事公司參與賽事活動組織和品牌賽事推廣,切實提升賽事市場開發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
“應加強體育和醫藥、養老產業的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和培養抖音達人、網紅達人、微信達人等民間形象大使,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人群設計多層次運動休閑康養宣傳計劃。”寇立亞委員建議,加大賽事對外宣傳力度,有效開展全媒體宣傳推廣,進一步提升商洛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石新衛委員建議,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發展康養旅游、醫藥保健產業,積極培育綠色健康食品,加強保健品、飲料、食品、藥膳等功能食品的研發,加快商洛養生功能系列菜的培育,提升特色美食知名度,打造商洛城鄉新面貌,使商洛更加富有朝氣,激發康養之都建設新活力。
此外,洛南縣政協還建議,依托商洛市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平臺招商、協作招商、網絡招商”新模式,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形成一批文化體育與康養旅游融合項目,通過“體育+”的乘數效應、融合效應、帶動效應,為建設中國康養之都、美麗中國先行區蓄勢賦能。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