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蔣維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模式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之一,可讓老百姓‘大病不出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銅川市政協常委、市婦幼保健院院長郭春麗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概念的解讀。
11月13日,一場主題為“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雙月協商座談會在銅川市政協舉行,政協委員深入協商議政,副市長雷穎帶領衛健、編辦、財政、醫保等多部門到會聽取意見建議。與此同時,市縣兩級政協委員通過“秦商量”協商議政線上平臺,同步互動協商。
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落實“以基層為重點”的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大舉措。為了推進這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地落實,銅川市政協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在左車寧副主席帶領下,開展市內調研、并赴福建省泉州市、三明市考察學習,力求把情況摸透、問題找準、建議提實,助力黨委、政府破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中的堵點、難點、疑點。
調研發現,截至2023年底,銅川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411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8319人,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位于全省前列。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基層醫療人才隊伍現狀已不能適應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
此外,目前鄉鎮衛生服務機構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是醫護人員缺乏,尤其是缺乏診療水平高的專科醫生,這是百姓不愿意去看病,各級醫療機構接診呈現“冷熱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以戰略眼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基層醫療機構‘育才’要落重錘,‘留才’要拓渠道……”付國鋒委員擲地有聲,他建議從“引、育、留、用、管”等五個方面著手,不斷優化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怎樣扭轉這一局面,把更多專科醫生吸納進來從事診療,同時也幫助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提高專業水平,這是醫共體建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市政協常委、銅川五官醫院院長王江華建議,從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強化績效分配公平、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著手,健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考核指標體系,建立體現崗位職責和技術勞動價值的薪酬體系,推動醫生行為與人民健康需求同向而行。
2019年8月,宜君縣被確定為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縣之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牽頭指導鄉鎮衛生院開展“一院一特色”專科建設,指導分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70余項,連續4年實行“第一村醫”派駐制度,基層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為全市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奠定了基礎。
結合宜君試點經驗,劉團會委員建議,還要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人員、財務、業務、信息等統一管理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模式,建立管理信息、病案信息、診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等數據共享平臺,實現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和診療高效利用。
“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提上來’,群眾家門口有‘醫’靠。”郭春麗常委認為,要進一步明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方向和重點內容,持續完善醫保支付制度,健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總額預付、結余留用”激勵約束機制,落實分級診療機制,從而實現資金節約、群眾減負、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打破利益藩籬,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醫保、醫療、醫藥協同推進。”“藥王故里要打好藥王牌,在基層醫療廣泛開展治未病服務,減少和預防大病的發生。”“將鄉鎮衛生院納入院前醫療急救網絡體系,構建10分鐘智慧醫療急救圈。”……在“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市縣兩級委員從不同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見建議200余條。
市政協主席劉西林指出,要深刻認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不斷下沉,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疑難危重病再轉診”,讓群眾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銅川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