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柞水,乍暖還寒,散落在秦嶺大山溝溝岔岔的塊塊麥地里,縣政協科技界委員、農業技術專家或三五成群與群眾現場查看病害,或示范指導噴防作業。從一塊田到另外一塊田,從一戶群眾到另外一戶群眾,“點對點”查找病害,“一對一”傳授防治技術,就像大山的精靈,為廣大農民送去了春耕備耕的“春風”、病害防治的“及時雨”。
2025年新春伊始,柞水縣政協組織科技界委員,聚焦春季作物病害防治,通過微協商、微助農、微監督“三微共答”,切實解決農民在春耕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拉開了“委員助農、科技惠農”的序幕,展現了政協委員的履職擔當和為民情懷。
“微協商”扯出大議題
“春季作物病害防治”是柞水縣政協在今年春耕備耕期間通過“微協商”提出的一個大議題。去年秋播期間,柞水縣雨水充足,土壤墑情良好,但冬季雨雪偏少,氣溫偏高,導致部分麥田出現旺長現象,同時也存在一些長勢較差的小麥、油菜三類苗。針對這一情況,縣政協教科委組織科技界委員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了解到今年春季氣候異常,小麥、油菜等作物病害頻發,農民對此束手無策。委員們迅速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縣政協,并通過“微協商”平臺,邀請農業專家、技術員和農戶代表共同商討解決方案。
“微協商”不僅讓委員們聽到了農民的呼聲,也讓他們意識到,春季作物病害防治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大事。縣政協教科委副主任明艷表示:“通過‘微協商’,我們不僅發現了問題,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真正做到了‘小切口、大議題’。”
“微助農”引出大行動
柞水縣政協堅持把發揮界別優勢、推動科技助農惠民與民主協商、民主監督結合起來,與縣政府及有關各方同題共答。針對全縣還有8000多畝小麥、涉及5000多戶群眾存在“旺長苗”情況,他們邀請農業農村局等相關職能部門與農業科技專家一道,協商制定了“控制小麥旺長,促小麥、油菜弱苗轉壯”行動方案。
2月25日,縣政協教科委聯合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率先在下梁鎮金盆村舉辦了“政策宣講+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的春耕生產技術培訓活動,打響了“控旺促壯”第一槍。
活動中,縣政協委員、高級農藝師宋琦雁成為農戶們關注的焦點。宋琦雁不僅是縣農技中心的技術專家,更是農戶心中的“田間醫生”。他詳細講解了當前小麥、油菜的苗情和氣候特點,重點介紹了控旺長促壯苗的技術要點和田間管理應對措施,還現場演示了小麥噴防作業,手把手教農戶如何正確使用化控調節劑。
“宋老師的講解非常實用,我們以前只知道種地,沒想到還有這么多科學管理的方法。”金盆村農戶宋成華感慨道。宋琦雁不僅為農戶解答了技術難題,還向他們發放了100余份技術資料和50臺小型收割機,切實幫助農戶解決了春耕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微監督”盤出大成效
“此次病害范圍大、分散廣、涉及群眾多,必須村村過、戶戶到,要善始善終,辦出實效,辦到群眾滿意”政協委員羅嘯在微協商中說道。為了把這一好事辦實、實事辦好,推動春季作物病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縣政協啟動了“微監督”機制,組織委員對春耕生產進行跟蹤監督。委員們深入各村鎮,實地查看農戶的春耕進展,了解技術培訓的落實情況,并及時反饋問題。
延平、金鳳、羅莊……一個個村查治,8000多畝三類苗恢復長勢,數萬被作物病害困擾的群眾眉頭舒展開來。通過“微監督”,柞水縣政協不僅盤出了春耕生產的大成效,還進一步拉近了政協與群眾的距離。
宋琦雁表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深知自己的責任。不僅要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還要通過政協平臺,推動更多惠農政策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柞水縣政協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小切口”,通過“三微共答”形成協商落實閉環,成功破解了春季作物病害防治的難題,展現了政協委員的履職擔當和為民情懷,詮釋了“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宗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貢獻著政協力量。(記者 王斌 通訊員 蘇乃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