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哪吒》《封神》等故事風靡一時,這片開啟了“郁郁乎文哉”禮樂文明,見證了中華文明破曉的西周古城—“周原”又一次煥發了勃勃生機......近日,扶風縣政協正式啟動《周原·中華文明的基石》文史資料編撰工作,以政協視角系統梳理周原文化脈絡,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是繼《扶風紅色記憶》《法門文化史略》等文史成果后,縣政協在文化傳承領域的又一重要實踐。
千年周原:中華文明的基因庫
周原遺址作為周文化的核心發祥地,被譽為“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現存各類文化遺存自仰韶時期綿延至西周,承載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關鍵基因。從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到龍山文化的城址布局,從先周文化的聚落形態到西周王朝的都城規制,周原見證了華夏文明從部落到國家的重要演進。縣政協主席曹宏濤表示:“周原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毛公鼎的銘文記載著西周冊命制度,史墻盤的文字串聯起微氏家族與周王室的百年史,蚌雕人頭像則印證了早期民族融合,這些都是構建文化自信的核心載體。”
政協擔當:多維挖掘歷史富礦
此次編撰工作突出“政協特色、專家智庫、田野視角” ,組織政協委員、考古學者、非遺傳承人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周原遺址核心區及周邊鎮村開展實地考察。特別聚焦周原甲骨文、金文等文字體系對中華文明的獨特貢獻——周原甲骨文破解商周文明密碼,陶文填補文字起源研究空白,被譽為“西周青銅天書”的金文則系統記錄了禮制、官制與歷史事件。在城市考古板塊,資料將首次披露周原遺址“兩京制”布局(岐邑與宗周)的最新考古成果,揭示其作為西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規劃智慧;在民族融合章節,通過劉家文化(姜戎遺存)、“京當型”秦文化等考古發現,實證周原作為早期中華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樞紐。
履職創新:串聯歷史與未來
扶風縣政協將文史編撰與協商議政結合,同步召開“周原文化保護與申遺”專題協商會,推動“考古公園-世界文化遺產”愿景納入地方“十四五”規劃。據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楊海俠介紹,資料將分“文明起源”“考古歷程”“文物精粹”“傳承創新”四大篇章,既收錄毛公鼎、大盂鼎等國寶級文物的歷史價值,也關注新一代考古人從“文管所到博物院、考古基地到考古公園”的奮斗歷程,形成“老中青”三代守護文化根脈的完整敘事。
近年來,扶風縣政協構建“文史+協商+傳播”工作體系,累計撰寫文物保護、文旅融合等調研報告及專題報道10余篇,通過“秦商量”線上協商和委員工作室線下協商座談會等形式開展專題交流座談7次,此次資料編撰更得到高校、考古所和考古文博學院的學術支持。“我們不僅要整理歷史,更要為周原申遺儲備學術支撐,讓‘中華文明基石’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縣政協副主席侯景寅表示。
隨著編撰工作推進,周原文化中“天圓地方”“以禮治國”等思想理念,以及“子子孫孫永寶用”的文物保護傳統,正通過政協平臺轉化為當代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這份凝結著政協智慧的文史成果,不僅是一部周原文化的百科全書,更將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學術與大眾的橋梁,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政協力量。(記者 劉楠 通訊員 王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