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白小芳 記者 賀鵬飛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5月13日,在延長縣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來自各界別的委員肩負使命,以敏銳的視角聚焦發展所需、群眾所盼,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群眾體育、加強農業設施利用、推進地攤經濟治理等熱點話題精準建言,為助力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交出“政協答卷”。
“全國統計數據顯示,約有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癥狀,農村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等群體尤為突出,厭學、焦慮、社交障礙等現象較為普遍。學業壓力、家庭情感缺位、網絡不良影響和心理服務資源不足,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絆腳石。”縣政協委員杜西榮直擊青少年心理健康痛點,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通過“挫折教育”“人際交往”等專題講座,強化心理干預;按標準配齊專職心理教師,并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依托家長學校和線上平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提升親子溝通效能;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校園心理輔導室配置,提供普惠性心理咨詢服務;優化課程結構,減少機械刷題,增加德育、體育和勞動實踐課時,同時以心理社團、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增強學生抗壓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大力發展群眾體育運動,對提高國民身體素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健康和諧社會意義重大。縣政協委員米海霞說:“近年來,延長縣通過舉辦多項賽事,不斷激發群眾運動熱情,但仍面臨體育資源供需失衡、學校體育場地開放不足、專業人才短缺、資金保障不足等短板,嚴重制約了全縣體育事業發展。”
基于此,米海霞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延長縣群眾體育運動發展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實施“空間擴容+人才強基+品牌創新”策略,加速全民健身廣場和體育場設施升級,推動中小學體育場地向社會錯峰開放;加強與體育院校合作,定向培養引進教練人才,充實基層體育指導力量;建立體育事業經費財政預算穩定增長機制,保障設施維護和賽事舉辦;融合黃河文化與民俗特色,打造“黃河文化體育節”等品牌活動,針對青少年、老年人等群體定制“運動套餐”,激發全民參與熱情。
“全縣多處灌溉設施存在閑置和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增收。”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縣政協委員劉希宏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有效利用我縣灌溉設施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開展全縣灌溉設施拉網式排查,建立“損壞即修、定期養護”動態管護機制;通過政策宣講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轉變“靠天吃飯”觀念,提升灌溉設施使用積極性;結合作物生長周期和氣候特點,制定精細化灌溉方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切實發揮灌溉設施抗旱保收作用,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牢“水根基”。
近年來,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煙火氣的重要體現,在激活消費潛力、拓寬就業渠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縣政協委員劉瑛琪在調研中發現,無序設攤現象突出,石油廣場、西河子溝路邊區域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現象普遍;沒有地方接電供水,經營受到環境因素嚴重制約;環境衛生壓力大,攤點垃圾隨意丟棄、油污污染路面等現象頻發,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大大降低了消費體驗。
針對以上問題,劉瑛琪提出了《關于增設夜間攤位,進一步發揮地攤經濟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采用“劃區經營+設施配套+精細管護”治理模式,在指定區域劃定夜間攤位集中經營區,統一標識和管理標準,引導攤販“定點有序”經營;增設臨時用水用電接口,解決經營設施短板;增加垃圾收集設施,延長夜間保潔作業時間,落實“攤位撤場、環境清潔”責任制,讓地攤經濟既充滿活力又規范有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