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龐浩楠 首席記者 唐冰
巴山疊翠綠意濃,群賢畢至話振興。在近日召開的鎮坪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來自各條戰線的政協委員立足縣域發展實際,聚焦生態經濟、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建真言、獻良策,為高質量建設生態經濟強縣凝聚智慧和力量。
近年來,鎮坪縣依托“三省交匯”區位優勢,借力巫鎮高速通車和跨區域合作深化,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如何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劉玉萍委員建議,以“兩山”轉化示范區建設為抓手,聯動重慶巫溪、湖北竹溪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爭創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構建“1小時交通圈”,建設冷鏈物流走廊和三省邊貿集散中心,升級交通網絡,賦能邊貿經濟發展;整合“中國長壽文化之鄉”資源,聯合制定富硒產業標準,共建國家級檢測中心,打造“自然國心”文旅環線;深化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跨省互認共享,加速要素聚合,實現突破發展。
2024年,鎮坪縣接待游客122.5萬人次,旅游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11.9%,入選“中國最美縣域”,全域旅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品牌影響力不強等問題。賀孝成委員建議,加快旅游專線建設,實施民宿集群工程,完善智慧服務設施;深化“自然國心·長壽鎮坪”資源整合,打造康旅示范帶,開發四季文旅產品,強化區域營銷;設立旅游專項資金,建設大數據中心和人才實訓基地,推行特許經營機制,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強縣發展動能。
近年來,鎮坪縣依托“巴山藥鄉”“中國長壽文化之鄉”資源優勢,推動鄉村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然而,農業產業“小而散”、科研推廣與生產結合不緊密、帶農益農機制活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就此,謝小燕委員建議,立足特色資源,以“黨支部+集體經濟+農戶”模式構建產業集群,推動黃連、百合等產業鏈式發展;加速農文旅融合,開發觀光園、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打造非遺體驗、網紅直播基地;培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完善“訂單農業+合作社+農戶”機制,延鏈補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強化人才支撐,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體系,激發鄉村產業活力,走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黃連產業是鎮坪縣特色產業,華坪鎮獲“中國黃連第一鎮”稱號,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但卻存在品種雜亂、產業鏈短、要素支撐不足等短板。李剛委員建議,聯合高校建立種苗認證體系,打造國家級標準化種植基地;發展飲片加工、配方顆粒等精深加工;開發“種連體驗—藥膳康養”文旅路線。強化要素保障,設立產業基金、優化種植補貼,定向培育技術人才,推動黃連納入省級戰略藥材儲備,聯合組建產業聯盟,以全鏈思維構建十億級產業集群,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鎮坪縣積極構建三級田長體系,累計整改流失耕地8200余畝,堅決守牢耕地紅線。面對保護與發展矛盾、耕地質量提升難等挑戰,楊勇委員建議,壓實責任鏈,深化黨政同責考核和部門協同機制;嚴守數量紅線,嚴格占補平衡和節約用地;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推進耕作層改良;健全種糧收益保障機制,發展農旅融合產業,激發耕地保護內生動力。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對此,胡夢玲委員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支持,將心理教練納入教師培訓范疇,給予政策保障;多部門協同推進,由社會工作部門牽頭,聯合義工協會、工會、共青團等,將心理教練融入日常工作;通過企業助力,設立獎學金、整合資源,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營造全社會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鎮坪縣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獲批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個、有機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3個,認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但仍存在品牌意識不強、精品不足、聲譽不響等問題。對此,金先宏委員建議,加強統籌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激勵和全產業鏈融合;構建“公共+企業+產品”三級品牌體系,加速“三品一標”認證;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科技支撐力,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創新“線上+線下”宣傳矩陣,深挖地域文化,賦能品牌內涵;完善監管機制,建立質量信用體系和全鏈條服務體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