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韓璋 通訊員 錢荔 記者 樊星)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與“壓艙石”,而優質的消費環境則是點燃市場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全面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如何以更優消費環境提振市場信心、釋放增長動能,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5月28日,大荔縣政協副主席張華帶領部分委員深入一線,就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工作開展專題調研。
作為承載百姓“菜籃子”“米袋子”的重要陣地,商超的品質與安全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感。在愛家超市中心廣場店,看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張美麗委員眼中滿是關切,她說,“老百姓就想買到放心菜、安心糧,希望咱們縣能積極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信息共享平臺,讓消費者通過掃碼就能看到食材來源的全過程,用數據說話,穩穩托住百姓的‘安全感’。”
溫紅立委員補充道:“線上購物已經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大荔縣的好多商品也在線上流通,為了讓線上貨品流通質量得到保障,必須聯合互聯網平臺建立商家信用評價體系,對一些不達要求的店鋪嚴格進行限流整改,確保商品安全。”
一方美食,半城煙火。特色餐飲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鐫刻城市記憶的文化圖騰。走進許發記鹵肉鋪,陣陣肉香勾起兒時回憶。
“大荔美食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咱們一定要把這塊金字招牌擦亮。”雷軍龍委員建議,打造“大荔美食誠信聯盟”,統一服務標準,推行“明廚亮灶+線上直播”,讓每一位食客隔著屏幕都能看到制作過程,吃得開心更吃得舒心。
看著眼前忙碌的店員,王博委員說:“這些商戶們起早貪黑不容易,咱們得幫助他們提升服務能力,通過開展‘商戶服務質量培訓月’活動,邀請專家手把手教法規、傳技巧,讓商家既有熱情又有專業范兒。”
灶臺方寸間,蘊藏大乾坤。餐飲行業的每一次創新,都是消費升級的生動注腳,也關乎城市美食名片的成色。在西施泡饃鐘樓店,王佩委員敏銳捕捉到預制菜等新業態的發展潛力,他直言,餐飲行業日新月異,預制菜等新業態迅速發展,但規范必須跟上,要建立行業準入負面清單,給商家立好規矩,加大亂象整治,保護大荔美食名聲。
李袁委員說,大荔文化底蘊深厚,完全可以以特色餐飲為圓心,打造集美食、民俗、非遺于一體的“大荔特色消費街區”,讓這里成為本地人愛逛、外地人必打卡的“煙火地標”。
電商直播不僅是帶貨渠道,更成為地方特色走向全國的“數字快車”。在陜西尚棲云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著眼前滾動播放直播數據的電子大屏,張新興委員說,電商直播是大荔走向全國的新窗口,要嚴格杜絕虛假宣傳、貨不對板的問題,建立主播信用檔案,嚴格規范營銷行為,讓每一場直播都成為大荔好物的“誠信代言”。
程紅蕊委員補充道,目前線上消費維權困難,可嘗試開發“線上維權燈塔”手機端維權小程序,從投訴到反饋全流程“一站式”搞定,讓消費者維權不再跑斷腿、操碎心。
農貨集散地,民生大舞臺。農產品批發市場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牽著市民餐桌,是保障供應、穩定物價的“壓艙石”。在惠源農產品批發市場,望著一車車新鮮果蔬,鮑升旗委員說,“這里是大荔農產品的‘大本營’,必須樹好誠信標桿,建立‘消費環境紅黑榜’,讓誠信經營成為大荔最閃亮的名片。”
看著手中一顆顆金黃的大荔冬棗,王棉委員感慨道:“大荔的農產品個個都是寶,可以組織‘大荔好物推薦官’評選活動,用短視頻、直播講好它們的故事,讓全國人民都嘗到大荔的甜蜜。”
聽著委員們的發言,張華說,委員們帶著對家鄉的赤誠之心,提出的建議很精準,飽含智慧和溫度。要創新探索多元聯動機制,匯聚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力量,借助電商力量,讓大荔的特色農產品、傳統美食走向全國;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提升消費服務體驗品質,真正將大荔打造成消費者向往的“消費福地”,讓消費活力助推大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