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小芳
近日,延安市政協召開六屆十四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開展專題協商,以協商之力筑牢民生底線,以共識之智共繪發展藍圖。
自今年4月起,市政協組織專題調研組并聯合市、縣(區)相關部門,深入寶塔區、子長市、富縣等地的社區菜場、工廠車間、養老機構進行實地察看。在寶塔區南市街道,調研組與快遞員、環衛工人圍坐交談,記錄下“社保繳費檔次看不懂”“靈活就業參保手續繁”等心聲;在富縣養老服務中心,調研組仔細查看護理記錄,詢問失能老人照護補貼落實情況。為借鑒“他山之石”,精琢“己身之玉”,調研組還專門到河南鄭州、漯河,考察當地新業態從業者社保參保機制與智慧社保平臺建設情況,帶回了“按收入彈性繳費”“政企協同經辦”等寶貴經驗,形成的調研報告既曬出成績也指出問題痛點。
此次會議通報的數據顯示,延安社會保障網正越織越密:截至今年3月,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8%,醫療保險覆蓋209.93萬人,占常住人口95.1%;2024年社保基金收入129.9億元,筑牢資金“蓄水池”。社會救助方面,5.8萬戶低保家庭、4845名特困供養人員實現應保盡保,三年來發放低保金20.35億元。養老服務體系持續完善,30家國有養老機構、2所社會福利院提供4567張床位,2022-2024年新建敬老院新增床位524張。累計建成10.15萬套保障性住房,9.92萬套已分配入住,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
“成績值得肯定,但短板更需正視。”黃龍縣政協主席吳江宏的發言,直指建筑行業“陰陽合同”規避參保、新就業群體參保率不足三成、老年人大病報銷跑斷腿等存在問題。
吳江宏建議,應聚焦建筑行業、勞務派遣企業開展參保專項檢查,建立信用檔案強化監管;為新就業群體、靈活就業人員設置階梯式繳費標準,允許按季、月靈活繳納;組建“社保政策宣講隊”,深入社區鄉村普及政策;由人社部門牽頭,聯合公安、稅務等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開展基金風險排查與聯合審計。
“延安作為革命老區,社會保障不僅要兜住底線,更要順應人口老齡化、新業態發展的趨勢。”馬雨平委員建議,要落實國家“全面取消社保戶籍限制”政策,擴大新業態勞動者參保方式。要推廣“以農養老”模式,允許鄉鎮(村組)將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按比例折算為個人賬戶繳費。要構建“15分鐘社保服務圈”,推動“常住地服務”改革,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供銷社和銀行網點等場所,在每個鄉鎮建成標準化“社保便民服務站”,配備自助終端機,提供參保登記、資格認證等23項高頻事項服務。
政策宣傳“最后一公里”梗阻也是大家熱議的話題。“農村老人連手機繳費都不會,哪懂什么報銷比例?”張建民委員建議,要組建“銀發助老隊”,在社區、村部設立固定服務點,每月開展“社保趕大集”活動,通過陜北快板、漫畫手冊等方式講清政策。要設立小微企業參保補貼、靈活就業人員補助專項資金,整合基層社保經辦力量,推動部門數據共享,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要加快“圣地社保一卡通”建設,整合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功能,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社會救助不能等群眾上門,要主動發現。”交流討論中,委員們還建議,應構建“網格員排查+大數據監測”雙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重病家庭等重點群體進行動態跟蹤。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組織,培育社區互助基金,形成“政府+社會”多元救助格局。
延安市政協主席楊光遠表示,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要把委員建議轉化為具體舉措,及時梳理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時限清單,限時反饋整改情況,“要讓延安百姓無論從事什么職業、身處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社會保障的溫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