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3月中旬至5月初,我省平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以上,加之大風天氣多發,土壤失墑過快,各地陸續出現旱情,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最嚴重時期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582萬畝,占播種面積近40%,43萬畝重旱地塊主要集中在“旱腰帶”地區,株高較常年低20-40厘米,穗粒數減少,部分田塊絕收。此外,韓城花椒、延安蘋果等經濟作物因干旱導致花期授粉受阻、坐果率下降,澄城縣櫻桃園灌溉成本增加30%。
為此,建議:
一、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與升級。加大對陜北、渭北等干旱地區水庫、蓄水池等蓄水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對天然降水資源調蓄能力(如在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建設攔水壩、截潛流等設施,攔蓄雨洪資源),優化水資源的時空配置。開展新一輪水源地工程建設規劃,在國家層面充分考慮黃河、長江等水資源向我省跨流域引水工程建設,系統解決我省區域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推廣低壓管道、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效率;對老化、損壞的水利設施進行全面修復和維護,確保正常運行。
二、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及模式。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農業特點,推廣適宜的節水技術模式(關中平原地區以工程節水為主,渭北黃土臺塬區以充分利用降雨為主,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采取攔蓄雨水和集雨補灌技術等)。推廣“溝道壩蓄水+光伏發電提水+軟體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補水”集雨補灌模式,實現“秋雨春用,豐雨旱用”。在陜北、渭北地區建立千畝以上的節水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推廣節水技術,把榆林地區旱作全域節水農業先行區建設納入陜西和國家“十五五”規劃,為全省農業抗旱減災樹立樣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完善監測預警體系。發揮我省氣象、大數據和農業領域多學科優勢,聚焦我省干旱災害,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網絡、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與地面傳感數據、跨部門數據平臺,構建智慧預警體系。借助楊凌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科和人才優勢,協同陜西省氣象局與地方氣象局,在全省布局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建立農業災害智慧預警網絡平臺和大數據中心,為全省農業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建立和完善基層抗旱減災的專業化隊伍,把基層防汛抗旱隊伍和高水平預測團隊建設納入農業科技團隊建設之中,把抗旱減災基本技能培訓納入基層培訓之中,提高農戶、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從業人員抗大旱、防大澇的災害意識和應對能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