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龐浩楠 通訊員 辜顯青 張強 記者 唐冰)“以前總愁物業費收不上來、小區環境亂糟糟,今天來恒華家園一看,人家這‘三駕馬車’模式真是治根的好法子!”8月5日,吉河鎮恒華家園社區服務中心里氣氛熱烈,關廟鎮捍衛社區干部握著恒華家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的手,眼里滿是豁然開朗的笑意。這場由漢濱區政協關愛青少年兒童委員工作室搭臺的跨社區“取經會”,正讓移民搬遷小區治理的“金鑰匙”在交流碰撞中愈發閃亮。
移民搬遷,難在“搬得出”,更難在“住得好”“融得進”。物業費收繳難引發的“管理亂、環境差、繳費更難”惡性循環,成了不少搬遷小區的“撓頭事”。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政協委員的目光就聚焦到哪里。區政協關愛青少年兒童委員工作室以“六進六促”工作為抓手,主動扛起責任,把破解治理難題作為履職為民的“試金石”,一番調研摸排后,決定牽線搭橋——讓有經驗的“先行者”傳經,為遇難題的“實踐者”解惑。
恒華家園社區黨支部負責人分享了他們的破局之道,創新構建“社區黨支部引領、業主委員會自治、紅色物業服務”協同發力的“三駕馬車”治理模式。“黨建領航是定盤星,我們把業委會、紅色物業擰成一股繩,服務跟著需求走。”黨員亮身份、服務送上門,群眾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財務公開欄里整整齊齊的收支明細、暢通居民議事渠道,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這套組合拳不僅根治了環境臟亂差的“面子”問題,更破解了物業費收繳難這一制約管理的“里子”困局。恒華家園社區的分享,字字句句都是“實干經”,更讓來“取經”的干部們頻頻點頭,“原來治理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服務’出來的!”
學得真經,更要干出實效。捍衛社區干部的筆記本上,已密密麻麻記滿了“抄作業”清單,鄒家碥移民搬遷小區的物業提升方案已在醞釀中。這場跨社區的“頭腦風暴”,不僅是經驗的傳遞,更是政協力量向基層延伸的生動注腳。區政協關愛青少年兒童委員工作室用一次次主動對接、一場場精準服務,把政協協商的優勢變成了基層治理的效能。正如參與活動的政協委員所說:“只要能讓搬遷群眾住得舒心、過得安心,我們多跑幾趟、多搭幾次橋,值!”這樸實的話語,正是政協委員履職為民的生動寫照。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