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被嚴重低估的信息:鈴木中止昌河鈴木合資項目,并在與長安汽車洽談長安鈴木的去留。鈴木在中國只有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兩個合資公司,換言之,鈴木正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就在兩三年前,幾乎所有的媒體與專家都認為,中國車市就算要洗牌和整合,也是2020年之后的事情,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人出局了。
實際上鈴木并非第一個在中國市場出局的汽車企業,在它之前,青年汽車、中興汽車已經消失,歐寶也退出中國市場;鈴木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出局的汽車企業,斯巴魯承認在華陷入窘境,而菲亞特品牌在中國幾乎成為“透明”的所在。再聯想到,長安、東風、一汽高層密集換防,奇瑞啟動“混改”,江淮借助于與大眾的新合資項目求生……中國汽車市場醞釀許久的大變局終于落下“實錘”。
至此,中國汽車領域大整合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會比所有人預期的還要快。很多事情就是這樣,都是在爭吵聲中逐漸脫敏直至沒人關心,然后不緊不慢地給辦了?,F在更應該關心的問題是,這些品牌退出之后如何影響車市?以及如何應對?
我的理解是,首當其沖要看有沒有人充當“接盤俠”。汽車是使用周期特別長的商品,需要生產企業在保養、維修和零配件上給予專業支持,這種專業支持不是社會上的汽車維修廠能夠全部提供的。之前歐寶能從容地退出中國市場,一來是其在中國的市場保有量并不高,二來用戶能夠在通用體系進行維修和保養。通用將歐寶賣給了PSA,歐寶車主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
充當“接盤俠”不見得全是壞事,能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多的資產。這些資產可能是生產資質、現成的生產線、熟手的工人、經銷商渠道以及用戶。做得好,能夠將這些資產融入到現有的體系當中,產生“1+1>2”的化學反應。當然,也有搞砸的可能,但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找不到“接盤俠”,小的企業只能按照市場規律自生自滅。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會成為香餑餑,不愁買家。一方面,汽車市場的地域性太強,本土化生產有巨大優勢。二是汽車行業規?;黠@,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捷豹路虎、沃爾沃就是一個例子,脫離原東家之后,在新東家的羽翼下,過得更加滋潤。另外一方面,汽車領域給后來者留下的空間已經不大,盤活現有的品牌和資產是更好的選擇。
據說,卡納瓦羅的手臂上紋有“講不出再見”這一句話。第一次從恒大主帥上下課時,他放話“一定會回來”。后來的事情,中超球迷會比較清楚:卡納瓦羅在天津率隊打出成績,并在這個賽季“二進宮”,成為恒大主帥。觀致汽車也是如此,寶能汽車入主之后,今年1-5月累計銷售23754輛,同比增長366%。
鈴木退出中國市場,可以將重心放在印度市場;而對于昌河和長安,則可以騰出手來做自主品牌——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不要“講不出再見”。有時候,說再見,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見。據說,歐寶正在籌劃重歸中國市場,誰說鈴木將來不會? (周偉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