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宣布加速開放供銷體系后,比亞迪多個項目落地開花。
7月5日上午,比亞迪佛吉亞合資公司正式揭牌。合資公司將發揮雙方的技術優勢和平臺優勢,提升座椅業務的競爭力。同時,剝離座椅業務意味著比亞迪可以更加聚焦核心業務,更好地實現高速發展。
當天下午,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且將聯合設立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合資公司。雙方還將聯合各自在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互聯網、共享出行、海外市場等領域的優勢資源,圍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出行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
剝離座椅業務
據悉,比亞迪佛吉亞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比亞迪持股30%,佛吉亞持股70%。合資公司主營業務為開發、生產、裝配、銷售和交付涵蓋汽車整椅、座椅骨架、座椅發泡、座椅面套在內的汽車座椅產品及產品開發服務等。合資公司將發揮雙方的技術優勢和平臺優勢,2022年座椅產量預計將達到70萬套以上,有望實現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合資公司位于比亞迪坪山總部,在長沙、西安設有分公司,將繼續租用比亞迪現有廠房。
作為新能源領軍企業,比亞迪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指出:“座椅業務的剝離是比亞迪汽車市場化的重要舉措,比亞迪將進一步聚焦整車生產,管控成本,提升效益與品牌,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佛吉亞是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科技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汽車座椅技術,在汽車座椅領域位列全球前三。通過與比亞迪的合作,佛吉亞將切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分享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龐大發展機遇。
合作開發動力電池
比亞迪與長安的戰略協議表明,雙方有意向在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進行資本合作,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對此,雙方擬聯合成立一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動力電池合資公司。
據悉,這一合資公司未來不久將在重慶落地。合資公司將聚焦于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等業務板塊,產能按照10GWh規劃,分階段實施,一期達成5-6GWh,二期達成4-5GWh。而作為投資人的長安汽車與比亞迪,將會充分利用并整合各自在平臺、技術、管理、生產、營銷方面的優勢,共同在動力電池與整車的匹配、動力電池的產業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聯手打造全球領先的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化平臺,加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同時,長安汽車亦將入股比亞迪電池業務板塊,雙方通過股權關系和資本紐帶建立起更為全面的戰略合作關系。
未來,雙方還將圍繞電池回收再制造、電池快充、移動換電、充電高速路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形成國內一流的新能源產業化能力。
希望與更多企業合作
動力電池被喻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是影響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關鍵。自1995年創立以來,比亞迪就從事電池的研發、設計、制造和應用,不僅掌握核心技術,且經驗十分豐富。今年6月27日,全球規模最大、全球頂級智能化的生態型動力電池工廠——比亞迪青海南川電池工廠宣布正式投產,這展示了比亞迪在動力電池智能制造和品質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實力。此外,搭載比亞迪動力電池的車輛已經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運行,成功經受了各種氣候、路況、駕駛習慣的考驗。雙方的合作還將受益于比亞迪動力電池團隊10多年與整車廠無縫對接的經驗,以及成熟的市場預知及應對機制。
開放供銷體系是比亞迪基于對行業趨勢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戰略選擇,比亞迪王傳福表示:“本次戰略合作邁出了比亞迪動力電池對外供應的第一步,是比亞迪開放供銷體系的重要進展,對動力電池業務乃至集團的長期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同時,比亞迪預計未來還將加快開放步伐,引入更多國內外主機廠,實現包括動力電池銷售、設立合資公司、引入戰略投資在內的一系列戰略舉措,加速動力電池業務發展,鞏固行業龍頭地位。
構建綠色智能出行超級生態
在“開放”戰略的引領下,比亞迪正加速與外界分享旗下的多項最新技術與產品——包括動力電池、驅動系統(高度集成的電機、電控和變速器)、高壓系統(高度集成的DC-DC、充電器和配電箱)和Dilink智能網聯系統在內,比亞迪在今年北京車展宣布與全球同行共享全新“e平臺”的所有技術,希望以此加速推動汽車產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
由于關乎車輛的性能和成本,汽車零部件的集成化、一體化一直是業界努力的方向,基于全新“e平臺”打造的電動車,實現了整車重量的減輕、整車布局的優化、能耗效率的提升、可靠性的提高和造車成本的大幅降低。
比亞迪的這一舉措,迎合了行業發展需要,并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今年4月,長安汽車與比亞迪就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動驅動系統的設計、匹配、試驗和生產,并預計明年在長安汽車的部分車型上實現搭載。
智能出行是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合作的又一重要領域。根據雙方7月5日簽署的戰略協議,比亞迪與長安汽車未來還將在新能源汽車整車、新能源產業鏈、智能網聯、智能交互、無人駕駛等細分領域深入展開技術合作,探索整車聯合開發及共享平臺,并通過汽車智能化技術的突破,打造全新的人、車、科技一體化移動出行新空間。(文/記者 李東穎)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