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愛玲(中)和她的志愿者團隊
開欄語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行動呼喚文明,用愛心撒播希望,他們就是溫暖城市的愛心志愿者。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尋找身邊的慈善人物》系列欄目,關注為我省慈善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慈善人物。
□記者李彥伶文/圖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傳統而深厚的中華仁愛文化讓我深知,慈善事業是高尚又美好的事業,我愿意將此堅持下去!”8月28日,在西安絲綢之路藝術博物館大廳參加慈善匯演的潘愛玲深情地說。
2013年,省政協機關退休黨員潘愛玲加入西安明園社區愛心服務隊,成為一名志愿者。在她的影響和感召下,該服務隊從最初不足10人,已經發展到60多人。
因愛堅守
“感謝志愿者,每年過節都惦記著我們,讓我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社區老人拉著志愿者的手感動不已。
2018年12月24日,室外寒氣襲人,但西安明園社區卻溫暖四溢、其樂融融,志愿者潘愛玲嫻熟地搟著餃子皮,在冬至到來之際,志愿者們為社區高齡、獨居和空巢老人送上濃濃的關愛和祝福。
每逢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佳節,潘愛玲總會帶領志愿者進社區,開展愛心活動。凡是有益群眾的活動,都有她和隊員們忙碌的身影。
西安明園小區4號樓有一位老人和女兒生活,老人雖已年近80歲,但經常看到老人在小區撿垃圾,即使雨雪天也不停歇。后來,老人不小心滑倒骨折,無法下床。潘愛玲受老人女兒邀請,去家里為老人理發,聊天中她才得知,老人每年撿垃圾換的錢都資助了家鄉的貧困兒童。
“那一瞬間,感動油然而生,老人的舉動更堅定了我做慈善的信心。”潘愛玲表示,這些點滴小事激勵著自己在慈善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西安明園小區有一位104歲的老太太,是小區的老壽星。臥床幾年來,理發都由志愿者上門服務。“2017年老人離世,老人一定笑著進了天堂,因為她在人間收獲了滿滿的愛。”潘愛玲在自己的志愿者手記中這樣記錄著。
“因為志愿者,我再也不用出門過馬路去理發,謝謝你們!”西安明園小區1號樓的一位阿姨,在享受理發服務后堅持要捐款,志愿者們卻堅持分文未收。時任省政協辦公廳老干處負責人得知他們的實際困難后,表示支持他們的善舉,愿為服務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因愛致遠
據潘愛玲回憶,剛開始當志愿者參加送衣下鄉活動時,面對成堆的舊衣物要挑選、分類、疊放、捆扎,工作量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但想著能幫助到困難群眾,再苦也堅持下來了。
在從事志愿服務過程中,潘愛玲發現,理發很受老人歡迎。因為理發店的收費較高,很多老人沒有穩定的收入,手頭并不寬裕。于是,潘愛玲下決心學習理發手藝。作為初學者的她,為了盡快掌握要領,便經常給父母和小孫女理發來練習。有一次服務隊下鄉活動,大家沒顧上喝一口水,到達目的地后,就開始給群眾理發,潘愛玲一口氣服務了12位群眾。“雖然很累,但看到受助者開心,自己也很快樂!”潘愛玲說,做善事最主要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踏實肯干的態度,樂于奉獻的精神和不畏艱苦的意志。
2016年5月,潘愛玲成為西安明園社區愛心服務隊隊長,并當選為陜西省慈善協會志愿者分會(總隊)第一屆理事。
西安明園社區書記楊小平表示,西安明園社區愛心服務隊常年為老人提供理發、修剪指甲、測血壓等服務,得到社區群眾一致好評。
2018年3月4日,陜西省慈善協會2018年慈善志愿服務活動總結表彰暨“3·5志愿服務活動周動員部署大會”在西安召開。會上,潘愛玲獲得“五星慈善志愿者”榮譽稱號。
《各界導報》2019年09月17日 第4430期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