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再生、劉維隆,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常務副會長李榮杰等與演職人員合影。
□ 記者 張璐 文/圖
“大漠里的沙柳,黃河里的浪,活就活出個人樣樣。”在鑼鼓絲竹聲中,伴隨著蒼涼、雄渾、豪壯、激揚的信天游,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落下帷幕。
6月5日,正值第52個世界環境日,省慈善協會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在省戲曲研究院觀看了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再生、劉維隆,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省慈善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榮杰等參加。
為助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省戲曲研究院將視角投向毛烏素大沙漠,以舞臺藝術的形式,策劃創作了秦腔現代戲《生命的綠洲》。該劇通過治沙英雄“何玉芳”一家四代人的命運變遷,講述了陜北毛烏素沙漠從“千年風沙”到“萬里綠洲”的滄桑巨變,體現出治沙英雄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何玉芳’是諸多治沙英雄的一個縮影,她身上折射出來的是勞動人民堅忍不拔、敢于和艱難困苦作斗爭的精神。她沒有豪言壯語,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國農民,就像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小人物’,但正因為她的平凡,才折射出她的偉大。”領銜主演的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將不同年齡階段的“何玉芳”演繹得神形兼備,清晰地展現出一個水靈靈的姑娘在歷經數十年的風沙磨礪下,雖然面容變得粗糙,但金子般的精神卻愈發熠熠生輝。“我們想用這樣的劇目來謳歌治沙英雄,正因為國家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才使得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李梅說。
“感覺戲里演的許多場景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點點滴滴都是平凡且真實的事情,不禁讓人想起曾經奮斗的歲月,不由得使人倍感親切、感慨萬千。”李榮杰動容地說。
該劇歷經兩年時間打磨,在演員、樂隊、工作人員的全力配合下,每一句臺詞、唱段、每一個音符、動作都經過多次反復推敲、排練、走位。“《生命的綠洲》使用了倒敘、閃回、穿插、意識流等藝術表現方式,拉通‘何玉芳’一家四代40年的時空穿越,將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呈現到舞臺上來。”《生命的綠洲》編劇馬輝介紹,該劇采用過去與現在兩條線索交織的“多線性”敘事方式,讓現場觀眾跟隨著劇中人的命運波動,在現實與歷史的交織中,時而歡喜,時而悲凄。當“何玉芳”步履蹣跚地抱著丈夫的殘肢回到家時,面對公公的誤解,悲痛情緒爆發之際,李梅通過情緒飽滿的唱腔,使“何玉芳”的無奈和內心酸楚盡情釋放,令現場觀眾哭紅了眼眶。
為激發觀眾共情共感、打造沉浸式視聽體驗,《生命的綠洲》導演王化武介紹說:“省戲曲研究院秉持‘傳統而不陳舊,創新而不突兀’的創作原則,在舞美設計中加入多媒體運用,音樂方面也成功地將秦腔與陜北民歌有機結合,還通過融入交響樂等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不單單將樂隊設置于舞臺前方的樂池中,還在舞臺兩側用于投射燈光的位置增添了4個獨唱、2個嗩吶,讓觀眾現場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陜北民歌。”省戲曲研究院音樂創作中心主任、常任指揮周大為告訴記者,《生命的綠洲》音樂追求秦腔本體的回歸,使信天游與秦腔有機融合,用民族音樂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懷。
“我完全沉浸在極具感染力的信天游中,今晚的演出是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觀眾羅麗娜告訴記者,“何玉芳”帶領學生們植樹造林和捐資建校的情節是她最喜歡的部分,希望大家以治沙英雄為榜樣,用“止沙生綠”的奮斗精神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傳遞公益正能量。
綠布從舞臺上方緩緩降下,覆蓋住斑駁的砂礫,寓意著毛烏素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恢復,而漫天黃沙已經在綠色的植被下逐漸被覆蓋……謝幕時,現場掌聲久久不散。李梅等演職人員用心用情極具感染力的表演得到了觀眾高度認可。
李梅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從“兩山”理論到“兩化”理論,都表明了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孫后代,為他們留住沃土良田,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演出結束后,陳再生向《生命的綠洲》全體演職人員表示感謝。“治沙英雄的原型我也有所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令人感動、震撼,同時倍感振奮。”陳再生指出,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引領著我們對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辯證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入。希望通過《生命的綠洲》的成功演出,進一步激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深入挖掘陜西文化資源,加強多劇種藝術保護傳承,推出更多文藝精品,奮力促進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