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我們堅持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探索推行‘3354’工作機制,在全社會構建人人崇善、處處有善、事事行善的大慈善工作格局。”近日,在全省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鎮安縣委書記馮朝勇介紹了“鎮安經驗”。
所謂的“3354”工作機制,即:堅持“三級聯動”,健全組織機構;搭建“三個平臺”,踐行慈行善舉;探索“五種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建立“四項機制”,弘揚慈善精神。此外,鎮安縣還積極發揮縣慈善協會作用,構建了黨委領導、慈善牽頭、各方協同、社會參與的慈善工作格局。
鄉村振興不僅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更是其核心內容。在這一大背景下,鎮安縣將創建慈善幸福家園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把慈善幸福家園建設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互助幸福院有機融合,充分利用鎮(街)村(社)閑置資產、農家閑置院落,改造提升“一老一小”關愛中心、娛樂中心和志愿服務活動中心。2021年以來,先后投資2100萬元,在138個村(社)和2個保障房小區創建慈善幸福家園140個,募集村(社)互助金4800余萬元,有效保障了3500多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愛心用餐及慈善幸福家園正常運行。
慈善幸福家園的建設,不僅改善了鄉村基礎設施,提升了村民生活質量,還激發出村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鎮安縣充分發揮鄉賢引領社會風尚、感召道德教化作用,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成立以鄉賢為骨干的興村治村智囊團156個,吸納登記在冊鄉賢3045名,組建鄉賢調解隊159支,累計調處化解矛盾糾紛1642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845件。
同時,為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新時代志愿服務精神,鎮安縣還成立志愿者服務隊338支,吸納志愿者3.1萬人,開展敬老愛親、助殘扶弱等“情系栗鄉·志愿同行”系列活動5000多場次,惠及弱勢群體8.2萬人次。
“心系困難群眾是重要前提,我們始終把‘一老一小’、困難群眾、低收入群體作為慈善重點關愛對象,定期開展慈善慰問、慈善助學、及時救急救難,既讓他們感受到了黨委、政府的溫暖,又讓全社會汲取了慈善的精神力量。”馮朝勇表示,鎮安縣將切實把慈善工作作為平衡社會分配、引領社會風尚、凈化社會風氣、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抓手,做強慈善組織、做優慈善服務、做大慈善規模,探索推出更多更好的慈善項目,著力打造具有時代特征、鎮安特色的慈善品牌,營造人人參與慈善、人人投身公益的濃厚氛圍,不斷開創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據了解,鎮安縣大力推行“互聯網+慈善”模式,借助騰訊公益“鄉村振興·陜西專場”、9·9公益日、中華慈善日、中華慈善總會數字公益節幸福家園專場等網絡平臺,3年累計網絡眾籌2061.28萬元,其中,網民眾籌1671.91萬元、獲得配捐389.37萬元;探索“慈善+扶危濟困”模式,充分發揮慈善助學、恤病、扶幼、安老、救急等作用,3年累計資助困難群眾5萬多人、5443.1萬元,其中,慈善助學1765人、1080萬元,開展“六一”關愛兒童、重陽關愛老人、春節關愛困難群眾“三節”慈善慰問4.5萬人次、3456.6萬元,慈善資助1714名塵肺病人、732萬元,慈善救助突發事件家庭76戶、174.5萬元。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